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当代话剧四种类型病:商业话剧缺乏品牌意识

2011年05月20日 15:04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话剧《虎踞钟山》

话剧《商鞅》

话剧《窝头会馆》

  当代中国话剧,就其类别而言,大体上包含有主流话剧、商业话剧、先锋话剧及校园话剧等四种主要类型。而这四种主要类型的依存与转换呈现出当代中国话剧主要的生态样式。如何找到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平衡,探索和大众需求之间的契合,克服类型化中的不良倾向,是当代话剧面临的新问题。

  主流话剧再生产能力偏弱

  长期以来,主流话剧的观演大都依靠政府或行业领导部门的大力推广或企事业单位的包场,并且很多是以申报各级各类政府奖项为目的制作的。因为这类作品中有不少急功近利的非艺术品,严重影响了主流话剧的声誉,使得部分观众对主流话剧有一些误解。

  对于话剧生产而言,精神的引领固然重要,问题是怎样将主流价值观用最有效的方式给予观众。新时期以来确实产生了一些上乘之作。比如,1997年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的《虎踞钟山》、1996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商鞅》、2004年山西省话剧院的《立秋》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属于其中的精品。特别是新时期以来,“评奖”等手段的引导也促使一些主流话剧开始关注艺术本体,以“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入选等为标志,产生出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其中大部分的获奖作品,都是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给予精心培育和大力扶持的结果。然而,其不足之处在于:该类型作品目的明确,是以得到奖项和政府支持为目的,主动亲近大众和市场做得远远不够。更主要的还在于:这种自上而下式的生产体制,往往不能真正激发作为艺术创作动力核心的灵感与激情,因而其再生产能力的偏弱也就在所难免。没有市场运作的长远规划,没有对观众心理做有效的呼应,一般都是演出几场就草草收兵。

  商业话剧缺乏品牌意识

  一般说来,商业话剧讲究的是票房价值和经济回报。成熟的商业戏剧无疑应当具有这样一些要素:投入与产出;资金与产品;营销与管理;以及观众自觉自愿的接受所体现的市场效应等等。市场主导型话剧是以票房收入的高低为主要的评价依据,所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这类戏剧演出在繁荣演出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了对庸俗化的迁就和演出质量下滑的危机。有一些著名导演的商业戏剧也出现了语言低俗,动辙拿人开玩笑的倾向。比如刚刚演完首轮的某大导演作品,一遍遍提醒观众,“他没根儿”(指那个太监),还有诸如“日本字儿就是缺胳膊少腿的没写好的中国字儿”这样的调侃,虽然观众笑了,但实在不太高明。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与商业话剧生产相一致的是一些民营剧院与剧场的出现。与“国营”的政府主导不一样,民营剧院更多地受市场的制约,因而更加需要关注如何打造独特的艺术氛围、生产具有吸引力的品牌剧目。毕竟,只有创造出品牌,打造出经典,才能拥有观众和市场。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话剧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的观念的确立,这对于正确引导市场及培育观众群显然都是必不可少的。

  先锋话剧艺术品质不高

  先锋探索性质的实验话剧,经过熊源伟、张献、牟森、孟京辉等的努力,始终站在整个中国戏剧的前列,牵引着中国当代的戏剧思潮。从1980年代《绝对信号》(林兆华导演)开始,到《桑树坪纪事》(徐晓钟导演),再到90年代小剧场话剧的兴起与演变,显示出中国当代戏剧艺术探索与绝处逢生的艰难历程。然而,现在的不少小剧场话剧,打着先锋探索的招牌,却走向背离主流价值观的道路。怎么变态怎么演,怎么另类怎么演,在舞台上更换衣服,在舞台大胆表现性爱,目的就是夺人眼球。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含蓄、内敛的风格美荡然无存。有不少小剧场话剧从名字、海报宣传就开始大做文章,什么《你的小三藏好了吗?》、《找个男人当宠物》、《性情男女》、《有多少爱可以胡来》……一位网友总结了“小剧场搞笑话剧10招”:“以周星驰《大话西游》为代表的古今错乱法,把现代语汇放进古代故事中”、“说荤段子,做带暗示的动作”、“用慢镜头把过程拆开给大家看”、“在正义凛然的时候突然说出内心猥琐动机”、“牛头不对马嘴的联想”、“嘲笑流行嘲笑规则”等等,总结之余,这位网友郑重提出:真正的喜剧,靠的不是观众似曾相识的挠痒手段,而是埋在笑声背后的深刻的悲凉或者辛辣……过度娱乐化,是小剧场低俗化的症结所在。

  校园话剧多为形式大于内容

  事实上,自上个世纪初,校园话剧就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轫期最为重要的戏剧形态类型。新时期以来,以戏剧教育或校园文化建设为纽结的校园戏剧,往往为人们所忽略,原因也可能在于其稚嫩、不成气候。然而,校园话剧惟其没有市场的压力,没有过多的意识形态的羁绊,成为中国当代戏剧当中最具探索精神的一翼;也因其独具游戏精神与参与意识,而为青年学生所热衷,显示出其特有的青春和朝气,因而成为未来戏剧的希望所在。当然,校园话剧发展中也显示出了不少稚嫩的地方,也出现了不少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一些校园话剧为了标新立异为形式而形式,没有将观众感受和市场效应作为考虑范畴,成为了真正的小众艺术,学生们自娱自乐的方式。

  2001年以来,一些有识之士倡导了全国“大学生戏剧节”、“国际青年戏剧节”等,成为校园戏剧的主导品牌。校园戏剧也逐渐由自发走向自觉,并受到越来越多的戏剧界人士的认同。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校园话剧一定能从观众和市场中走向成熟。

    施旭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