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学人解读“桑德尔热”:本质是文化而非学术现象

2011年05月20日 15:11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沪上学人解读“桑德尔热”——

  本质是文化而非学术现象

  在结束清华大学的讲课后,本周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将移步沪上,在复旦大学作公开学术演讲:“正义,如何做才对”。(本报昨天刊发报道《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迈克尔·桑德尔清华开讲——一个围绕忠诚展开的故事》)

  桑德尔曾被《卫报》评价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如今看来,评价确实不像单纯的“吹捧”,而毋宁说是一种客观描述。

  据记者所知,当桑德尔5月16日在清华大学开第一场讲座时,就有几百名闻讯赶去的学生因没有座位而被保安拦在场外,后经老师协调,才如愿进场。如此声势撼人的场面,早在一年多前,也在复旦大学上演过。去年3月桑德尔现身复旦,讲座定于晚上6点半开始,但当日下午1点就有学生去占座。“到最后,桑德尔身后的地上都坐满了人,学生不在乎观其正面神采,只要听君一席言即可。”

  风度翩翩的桑德尔“独步”国内校园,究竟能给高教界带来哪些启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几位曾近距离接触过桑德尔的沪上学者评价用词颇有玄机。有学者直言:“桑德尔走红,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而非学术现象。”

  在中国讲学,桑德尔曾受冷遇

  从一位美国哲学家逐步演变为全球学术明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互联网成就了桑德尔。

  过去三十多年来,桑德尔在哈佛开设的一门名为“正义”的公开课,刷新了哈佛历史上累计听课学生人数之最。不过,名声超越哈佛围墙,则是在他的“正义课”被拍成视频、搬上互联网之后。若说个中冷暖,桑德尔本人最有体会。早在2007年5月,桑德尔就造访清华园并开过一次讲座。但由于那时在互联网上还没“火”,前去捧场的学子并不多,现场甚至都没坐满。那一年,桑德尔在国内几个高校巡回演讲,除了在陕西师范大学引起些许轰动,其余高校都反应平平。

  有趣的是,桑德尔凭借他的“正义课”走红网络后,一些本已熟知桑德尔的国内哲学界学者,不得不“倒回去”重新认识他。

  白彤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10多年前,尚在美国大学任教的白彤东,曾在哈佛旁听哲学课程时“邂逅”桑德尔。在哲学界,桑德尔凭借《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这本批判罗尔斯正义论的著作,奠定了他在圈内的地位。所以,白彤东对桑德尔的印象,基本停留于当年上课时的一些理论介绍。

  “在哈佛,有讲课很学究、让人昏昏欲睡的学者,也有像桑德尔这样口才很好、追求课堂互动的教授。”但言及今日桑德尔在校园的走红,白彤东坦言:有一些“看不懂”。

  “正义课”视频里,桑德尔使用的“有轨电车撞人”案例深入人心。“假设你开的有轨电车突然刹车失灵,你看到前方有5个工人在铁轨上工作,来不及撤离。你同时注意到铁路有一个岔道,但那里也有1个来不及撤走的工人。你的机车方向盘没有坏,该如何操作?”

  但这个案例,其实根本不是桑德尔的独创。包括白彤东等几位海归学者都告诉记者,在美国大学,讲道德哲学的教授,“十个人上课,九个人会用这个案例”。

  那桑德尔为何还这么“火”?白彤东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正反映出国内大学课堂上的一些“冷”氛围亟待改善。“学生们喜欢桑德尔,应该是喜欢他的上课风格。”但对比现实中的大学,我们的老师,有些讲课太沉闷,有的只顾介绍自己赞同的理论和观点,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插科打诨,给学生的“料”太少……

  是追星热,而非“大师热”

  桑德尔之前,哈贝马斯、德里达等一流哲学大家都曾造访国内大学并引起轰动。

  在学界,有人不自觉地将他们做了比较。论热闹程度,如今的桑德尔也正享受学术大师的待遇。但圈内人仔细咀嚼,发现“桑德尔热”和真正的“大师热”有本质区别。

  “桑德尔热,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非而学术现象。”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童世骏直言不讳。桑德尔去年在复旦开讲时,童世骏正是受邀点评的嘉宾之一。

  “桑德尔在国内有很多次讲学。但他讲课结束后,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生动、有趣的案例,但却没有引发学界更深的学理讨论或思考。”这一点,正是童世骏的困惑,也是他对桑德尔的“不满”。

  另一位与桑德尔有过对话的学者也直言,“桑德尔到中国讲的内容太浅,学术含量不高,充其量是一个不错的哲学入门课导师。”

  与网民以及大学生的一片叫好声不同,国内学术圈评价桑德尔大多称其“学问可靠”,但鲜有盛赞者。

  剖析其中原因,理解桑德尔的双重身份是关键:对芸芸大众来说,桑德尔是一个很会上课的洋教授;可对圈内人来说,桑德尔是贴着“社群主义”标签的哲学家。

  童世骏受邀去听桑德尔演讲,他关心的根本不是案例多有趣,而是案例背后的内容:桑德尔的论据是否可以支撑他的论点,逻辑演绎是否严密。但这样的“纯”学术,学生们显然没什么兴趣。由此分析桑德尔在校园的超高人气,不外乎是一种“追星热”。但童世骏仍然欣赏桑德尔,他甚至认为,“更应该去听桑德尔讲课的,是我们的大学老师”。

  请注意,桑德尔上的可是政治哲学课。国内大学里,这类理论性极强的课程比比皆是,但大多被老师“演绎”得无比沉闷。桑德尔教了中国老师一手:联系生活实际,理论就不会枯涩难懂。

  “马不停蹄”值得学习

  也有人认为,桑德尔在国内的高人气,和他的频繁造访有关,背后牵连着桑德尔的“个人计划”。

  事实上,尝到互联网甜头的桑德尔,目前正在布局他的一大教学理想——建立“全球教室”。

  今年4月9日,桑德尔就在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本部做了一次成功尝试:通过远程视频技术,他和来自哈佛大学、复旦大学、东京大学的学生“面对面”。那时正值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不久,桑德尔临时更换了讨论题目:原本拟定的“反思市场经济”议题延后,那一期改成地震专场,他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我们应当如何生活”(本报4月10日曾刊发独家报道《我们应当怎样生活》)。

  “抛开所谓的个人计划,国内学者应该从桑德尔身上吸取一些治学养分。”童世骏对于桑德尔的“马不停蹄”赞赏有加。在哲学的视域里,桑德尔专注的当代政治哲学有一个基本的语境,即文化多元主义。美国诚然是一个崇尚多元文化的国家,但身为美国学者的桑德尔不断走访他国,通过与公众的交流互动,测试自己的学术理论在美国本土外的接受程度,吸取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反馈意见——这种治学态度和方法,本身值得很多国内学者借鉴。

     本报记者 樊丽萍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