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陈望道:“红头火柴” 一擦就燃

2011年05月23日 10:33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陈望道:“红头火柴” 一擦就燃

  分水塘,浙江义乌的一个山村。

  前村有口水塘,一半流向义乌,一半流向邻县浦江县,故村名分水塘。

  陈望道的故居在后村,是一栋宣统年间建造的庭院,白墙黑瓦。1920年早春,陈望道在这里,借着一盏煤油灯,将《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

  自此,这盏分水塘的油灯,照亮了中国,影响了一批人,毛泽东1936年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他的心中,建立起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分别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

  陈望道也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成为第一批中共党员。

  因不满陈独秀的家长制作风,陈望道此后离开组织,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回到党内,以秘密党员的身份做统战工作。

  “第一批党员中,有此经历者应该只有他一人。”4月27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余子道说。

  首译《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先躯,也是学术宗师,他被称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其著作《修辞学发凡》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解放后出任第二任修订《辞海》总主编,在美学、逻辑学等领域也很有创见。

  早在少年时期,陈望道有在村里办村学、启蒙学童的想法,当时他想“教育救国”。但很快他的思想又转向“实业救国”。读完中学后,他想去欧美留学,因为“欧美的科学发达。”

  因承担不起欧美留学费用,陈望道改去费用较低的日本。正是这次改变,让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1915年,陈望道东渡日本留学,主攻法科。那个时他认为法科是万能的,能驾御时代。

  陈望道关心时政,由此接触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从他们那儿,接触到西方马克思主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望道决定回国。

  当年8月,受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享颐之邀,陈望道去该校任教。因指导学生创办进步杂志《浙江新潮》发表了触怒当局的文章,校长经享颐不得不离开了学校,陈望道也回到老家义乌分水塘村。

  这件事使陈望道认识到不进行制度的根本改革,一切改良都是劳而无益,必须有个更高的判别准绳,那便是马克思主义。

  回到分水塘,陈望道开始翻译《共产党宣言》。

  “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它直接影响了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政治方针。

  当时,国内已有人摘引《共产党宣言》个别段落,但都是著者从日译、英译或俄译本翻译,不完全准确。

  早期同盟会会员朱执信摘引“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话时,译成了“嘻,来。各地之平民其安可以不奋也!”当时局势迫切需要一部完整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余子道说,最早想将《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的是戴季陶,但他觉得自己难以胜任。他从日本回上海后,便打算找人翻译。这个想法被邵力子得知,邵深知陈望道功底,便向戴推荐。

  翻译稿酬用于建党

  1920年早春,陈望道开始翻译《共产党宣言》,戴季陶提供了日译本,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出了英译本,供陈望道对照翻译。

  村里至今还流传一个故事,陈望道翻译时废寝忘食,吃粽子误将墨汁当红糖蘸了吃,还对母亲说“甜”。

  中共早期党员沈玄庐后来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花费了平时5倍的工夫。

  1920年4月下旬,《共产党宣言》翻译完,陈望道正要寄往上海《星期评论》连载,收到了编辑部电报,邀请他前往上海担任编辑。

  当他带着译稿到达上海后,发生了意外:《星期评论》被迫于1920年6月6日停刊。

  幸运的是,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当年4月来到中国,与陈独秀见面,得知出版《共产党宣言》有困难,决定从带来的共产国际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资助。1920年8月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

  《星期评论》停刊后,《新青年》从北京搬来上海,陈独秀请陈望道任《新青年》编辑。陈独秀去广东后,陈望道成为《新青年》负责人。

  1920年5月到8月,陈望道与陈独秀、李达、李汉俊以《新青年》编辑部为中心,经常开会讨论中国社会的改造问题,并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此后,陈望道将日本河上肇的《近代经济思想史论》部分内容翻译成《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并参与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办外国语学校,平民女校以及职工补习夜校。

  当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外界说小组的经费来源主要接受共产国际的资助,陈望道后来回忆说事实并非如此,经费主要是小组成员靠翻译得到的稿酬,他说“李汉俊、沈雁冰、李达和我都搞翻译,一夜之间可翻译万把字。”

  “红头火柴”怒而退党

  1921年,中共一大开始筹备,此间内部发生矛盾。

  当时李汉俊负责管理党内活动经费,领取须经过书记陈独秀的签字,在广州的陈独秀并不知道有多少经费,只管签字,经常发生他批了条子但李汉俊无钱可支。

  李汉俊致信陈独秀让他以后不要乱批条子。但这一细节在《李达自传》的描述是“李汉俊写信给陈独秀,要他嘱咐《新青年》编辑部垫点经费出来,陈独秀复信没有答应。”

  但此矛盾造成的结果在各自的回忆里一致:陈独秀写信说李汉俊、陈望道要夺权,想当书记。

  复旦历史系教授余子道说,陈望道当时在上海也参与经费管理,可能由此连带被批评。

  陈望道看到信后大怒,要求陈独秀公开道歉,遭到拒绝。

  陈望道认为陈独秀搞家长制,一气之下要求退党,根据陈望道生前多次回忆,他说自己曾被推选为上海地区的一大代表,因为这事,就没有参加一大。

  1923年陈望道退党。

  在余子道看来,陈望道怒而退党,是由于他的刚直性格,他有一个外号叫“红头火柴”,一擦就燃。 

  刚直的陈望道在建国后连毛泽东的账都不买,毛泽东读他的《修辞学发凡》,指出例句中古文的例子太多,但陈望道在再版时未做改动。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新闻系本要北上并入中国人民大学,但时任复旦校长的陈望道顶住不放,毛泽东也没办法,说“陈望道要办,就让他去办吧。”

  其夫人蔡葵曾回忆说,陈望道青年时是“红头火柴”,中年后,就成了“热水瓶”,外面冷、里面热。

  重回党组织

  离开共产党后,陈望道继续担任受党组织委派的上海大学校长一职,后上海大学被查封,此后又到复旦大学、安徽大学任教。

  1951年加入了民盟,担任民盟中央副主席。

  陈望道的学生陈光磊回忆说,老师生前对他讲过,毛泽东1956年曾表态:“陈望道什么时候想回到党内,就什么时候回来。不必写自传,不必讨论。可以不公开身份。”

  陈望道在1957年回到共产党内,但因统战工作需要,没有公开。直到1973年,公布中共“十大”代表名单,世人才知道陈望道是中共党员。此前,连家人也不知道。

  陈望道从来不记日记。陈望道对学生陈光磊说:“个人不想在历史上留什么位置,还是低调点。”

  1975年,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邀请陈望道前去参观,请他在《共产党宣言》原版本上签名存念。陈望道问:“这是图书馆的书我签名合适吗?”

  最后陈望道推托不了便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两年后,陈望道病逝。

  “他不仅低调,也严肃。”余子道1949年入学复旦,就与陈望道相识,他说无论什么时候看见他,都板着一张严肃的农民脸。

  陈望道所有的照片中只有一张面带笑容,是微笑。

  纪念馆

  1920年版《共产党宣言》

  1920年,《共产党宣言》在国内只有个别摘引,且不完全准确。陈望道那年春天开始翻译,原打算在《星期评论》连载。但译稿完成后,《星期评论》停刊。最后,从共产国际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资助,译稿才得以于1920年8月出版,随后影响了一代人。

  记者 钱昊平 上海、义乌报道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