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于娟遗作首发 编辑几乎是流着泪校完书稿

2011年05月30日 14:57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于娟的丈夫、母亲在发布会现场(上左)记者 谢正宜 摄影

于娟生前资料图片(上右)

  晚报特派记者 谢正宜 哈尔滨报道

  这是一场特殊的发布会。

  大屏幕上,一张张作者的照片滚动播放,不明真相的人质问工作人员:“作者到底什么时候开始签售? ”明白真相的更多人沉默了:作者已经不能来了。

  全权策划、运作的资深出版人,将这本封面、印数都不惊人的作品奉若至宝般向记者娓娓道来;原本该是慷慨激昂解说、推介的编辑,却屡屡沉默不能言。

  一个多月前的4月19日,曾感动无数网友的复旦大学抗癌女教师于娟离世。

  一个多月后的5月29日,于娟遗作《此生未完成》在哈尔滨书博会首发。

  那个被她昵称“光头”的丈夫瘦了十几斤,臂上的黑纱仍未摘下,性情低调的他耐心地面对读者一一作答。

  那个年过六旬一脸风霜的母亲早早来到现场,发布会前,出版方刻意将她安排在看不到大屏幕的角落就坐,以免触景生情,可她还是忍不住频频回望、默默拭泪。

  签约出书:最后的生日礼物

  于娟是文学青年,《红楼梦》翻了几十遍,能对着不解风情的丈夫大段背诵,戴望舒的诗、老子的哲学,也能信手拈来,本科毕业曾以文案为生,闲暇也伏案写写专栏,如果不是这一场大病,她原本可以继续平安喜乐地以超越圈内大多数作者的文笔,写着自己周遭的小世界,梦想着有一天也看到一本沉甸甸的完全属于自己的印刷品。

  但造化弄人,泛着油墨香的书,还是没能送到这个一辈子渴想着出书的女人手上。

  好在,今年4月2日,《此生未完成》出版方正式与于娟签约,作为给她最大的生日礼物,没有人想到,那也是她在人间的最后一个生日。

  “‘此生未完成’,这名字不是咒我么? ”当时的她还在和编辑说笑,“不过也是,人总有牵挂和心愿,活到再老也永远是此生未完成。 ”而后仅仅17天,她真正走过了她的 “此生”。一向以“慢条斯理”闻名的出版界,以30天的神速完成了于娟留下的50余万文字的筛选、编辑、排版、印刷,第一线加班加点的两名编辑,几乎是流着泪,校完了十三四万文字的书稿。

  几乎是一线作者的版税,除了少部分留作3岁儿子“土豆”的教育基金,这个至今仍在上海租房、为于娟看病几乎欠债累累的家庭,还是决定把多数钱款用在她生前心心念念的课题上:把对保护环境能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能源林搬回山东老家。

  “她的丈夫、父母本来不想这样被这么多人看,可他们都想:如果是于娟,她愿不愿意?出书、培植能源林,都是于娟想做的事情,那么,就由他们来接着做吧,就好像于娟的生命也延续下来了一样。”策划、编辑张雪松介绍。

  忍痛写作:别再让孩子失去母亲

  于娟好友,一力促成《此生未完成》出版的郑培源表示,很怕媒体把于娟的故事解读成关于都市人健康话题的新闻快餐,得出譬如“晚睡导致癌症,大家一起早睡”的速食结论。事实上,被他不幸言中,大多数媒体在报道时的确选取了这样的角度,而忽略了这个作者本身的才华、感悟,和对生命、对世界的爱。

  得知自己病情的于娟,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全身癌细胞骨转移之痛的于娟,她的绝大多数文字依然充满阳光和温暖:她写自己在化验单里看起来好比烂到骨髓的“乌骨鸡”;她写陪伴左右的丈夫看到她忍受药物副作用的煎熬“抓狂得像只风箱里的耗子”;她写山东老家的年迈长辈不知哪里听说的民间秘方,上山抓了一麻袋的癞蛤蟆,千里迢迢背到上海;她写自己因病无法给儿子添置圣诞礼物,素不相识的复旦网友一拨又一拨敲开她家大门,带来了圣诞树、玩具和孩子念叨了很久的彩球;她写面貌凶悍、外号“屠夫”的穿刺医生,做完手术陪她闲聊良久,只为等到确切的化验消息,好让她不必受病床挪移之苦;她写儿时捐助的山村女孩,逼着丈夫送来一厚叠血汗钱和两只活鸡,甚至和前来劝阻的身为香港金融高层的好友扭打起来,还提出用200块钱“收买”好友劝服自己收下馈赠……

  当然,整天把“如果不疼,这小日子过得还是很爽的”,“也不知道我啥时候翘掉”挂在嘴边的于娟,也有私底下软弱的一面,她的丈夫,交通大学博士、副教授赵斌元告诉记者:“很多次,她问我能不能放弃,太疼了,但我不得不勉强她忍受下来。”“回到家,牙牙学语的儿子刚好在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草’,她就忍不住泪如雨下,说,‘土豆’恐怕要变成‘草’了。”

  出版方透露,《此生未完成》中收录的文字,更新到于娟3月底的博客,“那时她插着输氧管,动一动就浑身痛,却还是一个字一个字敲击键盘,她说:‘哪怕只有一个人被我的书影响,世界上就会少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少一个失去妻子的丈夫,少一对失去女儿的老父母。’”直到她说五分钟话需要花四分钟急促地喘气,直到身边所有的亲友“勒令”她停笔。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