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书博会该如何定位?读者难见作者 书商难见客户

2011年05月30日 15:33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读者难见作者 书商难见客户

  ——书博会定位需再琢磨

  昨天中午,全国书博会现场,出版社开始忙碌着撤退,而卖拖鞋、玩具飞机和瑞士军刀的摊贩已经在大堂内抢滩。本该维持四天的图书盛会只进行到第三天。这不是本届书博会的特例,三年来书博会的“日程进展”大同小异。

  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从2007年起改名为书博会,由最初单一的图书交易活动,发展为由地方政府主导,融出版物展销、行业研讨和倡导全民阅读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书业盛会。但承载诸多功能的书博会似乎并不讨好,想购书的读者难见作者多见领导,想批发的出版商难见客户却遇散客,到场的名作家逐年减少,与香港书展、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海书展作比,全国书博会的自身定位值得重新考评。

  读者不多客户少

  随着订货功能的弱化,业界越来越看重书市交流信息的这一功能,许多出版社对这种“赶大集”的订货方式颇多微辞。不少图书出版社的发行人员告诉记者,现在通讯发达,订货合同早已敲定,在书博会上走个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能在展会上发展新客户的可能也很小。现在只是利用书博会每年在全国各地办展,借当地风光犒劳客户,拓展人脉,融洽与媒体的关系而已。

  但既是业务洽谈交流,大厅却又成了展示为主,散客购票即可随意出入。在盛大文学等展台,记者在首日就听闻多本样书失窃。同时,读者对新书样品不卖感到非常不解,因为广场上的零售区并非以新书为主,折扣还不如网络书城给力。面向书店的发行人员也头疼,普通读者的逐一问讯干扰了工作,不给好脸色又影响品牌形象,于是,怨气和涣散让他们提前打包闪人。凤凰阿歇特的工作人员透露,组织8-10人参加一次书博会,差旅加展示的费用约8万元,这意味着,新书要多卖1万本,才能打平这次赴会的成本,压力不小,如光是卖书就不来了。

  读者不爱开大会

  本次哈尔滨书博会有13项大型活动,包括开幕式暨招待宴会、入场式、“版权保护”征文获奖、中国出版发展论坛、图书捐赠仪式、书博会交接仪式等等。这些活动多数禁止普通读者入内。

  读者有个“读者大会”可以参加。本报记者  参加过3次全国书博会,每年都会举行大同小异的“读者大会”,在大会上的交流模式不变,领导致辞、文艺演出、图书捐赠加上作家上台发言。

  读书是私人和分众的,读者的教育背景、年龄、性别、爱好层次不齐,小朋友喜欢小白兔大灰狼,不能指望严肃读者也在童稚的讨论中汲取到营养。要求每年一场大型读者大会上的文化布道,能同时触动大学教授与初中生的读书欲,这是不现实的。所以,读者不要开大会。

  书博会本应是书香十足的大课堂,读者光顾书博会不仅仅是为了买书,更多读者将书博会视作文化天地,希望有机会与喜欢的作者面对面,听他们说说自己的写作经验、分享人生的感悟与困惑;或者与志趣相投的爱书人,就文化现象砥砺激发彼此的智慧。本报记者采访2009年、2010年的两次香港书展,丰富而立体,研讨会、作家讲座、亲子阅读、各色展览等活动均超过200项,其经验值得国内一些书展借鉴。

  读者不爱读数字

  第21届哈尔滨书博会《开幕首日的数据统计》中发布,零售展区展出品种20余万种……首日参展交易额达22亿元。按此粗略合算,以25万种计,每种图书交易额是8800元,图书的交易价格一般在30元左右,那么每种图书就卖出近300本。事实上,就算作者亲临签售,一个会场内单种图书的日销量也未必达到这个数字。

  郑州、济南、成都、接连多届书博会,数据年年起蓬头,无一例外地自称展位数量、展馆面积、展会规模、参展单位等数据创历史新高,而这些数据只用来彰显书业盛会的成功举办,但对业内人士之外的普通读者毫无意义。与全国书博会同龄的香港书展,举办地近十年没有变化,参展人数(90万接近封顶)更非主办方邀功的筹码。永远把读者放在第一位,展示而非通告读者阅读之乐趣,正是这项亚洲最大书展的魅力所在。

  特派记者  乐梦融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