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张正隆:抗联战士常裂肤断指 吃马粪中的苞米粒

2011年06月08日 09:40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作者张正隆《雪冷血热》封面

  本报记者 路艳霞

  军旅作家张正隆住在大连,他家距著名旅游景点老虎滩只有两站地,但是张正隆始终没陪老伴去过。65岁的张正隆说:“我就是没有时间,每天工作15个小时,哪有时间去转!”

  张正隆心里明白,他是陷在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写作中不能自拔了。为了能够给东北抗联著书立传,张正隆奔波了20余年,采访了约70位抗联的老战士,这个使命早已成为他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近日,他的新作《雪冷血热》正式面世。书中生动地展现了东北抗联可歌可泣的悲壮战史,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都是首次对外披露。对于张正隆来说,将真实的历史告知后人,这是一个作家的良心和责任。

  为省钱,连出租车都舍不得坐

  早在1987年,张正隆就决定要写有关东北抗联的纪实文学。“我是东北人,当了一辈子兵,是个作家,写东北抗联是我应该干的活儿。”张正隆说,他从小就喜欢听东北抗联的故事,写作只是让从小埋下的种子生根发芽罢了。“我要把这本书献给生我养我的黑土地,献给无愧于黑土地的先人、同辈和后人。”

  1989年起,张正隆开始筹备《雪冷血热》的写作。光是为了搜集资料和寻找抗联老战士,他就花费了整整15年的时间。抗联当年在东北活动过的50多个县,张正隆大都跑到了,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采访个把月左右。“我去当地的党史研究办公室里查阅资料,一进去尘土飞扬,档案拿近一看,总要吸一鼻子灰,每天吐的痰都是黑的。”

  过去农村环境差,张正隆采访归来,把虱子、跳蚤也一起带回了家。张正隆的女儿很调皮,她把从爸爸身上发现的虱子抓到小瓶子里,再盖起来,当成了宠物,这让张正隆哭笑不得。“但后来我有经验了,回家先让爱人烧一锅水,把衣服脱下来,烫烫再说。”张正隆笑谈往事。

  为了给东北抗联立传,自己究竟花了多少钱?张正隆没有一本明细账,“怎么也得有10万元吧。”上世纪90年代末,他去县里采访,县城已有了出租车,但他舍不得花这笔钱,于是就打上一辆“蛤蟆车”(三轮摩托),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颠腾了三四个小时。很多有关东北抗联的资料保存在俄罗斯和朝鲜,可是张正隆却没有能力支付出国费用,这件事情让他至今都觉得遗憾。

  老人一去世,就把历史带走了

  东北抗联是文学的富矿,但是要想找到那些老人却并非易事。在采访过程中,张正隆逐渐找到了诀窍:“摸到一个葡萄,就能摸到一串。抗联老人之间都有联系,找到一个人就能找到一串。”在《雪冷血热》一书中,他总共采访了约70位抗联老战士,其中重点采访的就有20多位。在张正隆看来,这些采访是真正带有抢救性意义的,“只要有一个老人去世,他就把那段历史带走了。”

  张正隆记得,他采访原黑龙江政协副主席张瑞麟时,这位老战士已患上了脑萎缩。张瑞麟的夫人告诉张正隆:“老张什么都记不得了,但还记得抗联,这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把最美好的生命都留给抗联了。”原黑龙江政协副主席王明贵的夫人曾对张正隆说:“小张,你跟他少谈点儿,谈多了他兴奋,心脏病高血压要发作,你哪怕早来三年,谈几天几夜都行。”

  还有一位叫曹曙焰的抗联老战士,家住在大连孙家沟部队干休所,离张正隆家不算太远。每天上午8时,张正隆都会到曹曙焰家准时报到,每回都要聊到中午才肯罢休。他去得勤,问得多,就这么采访了一个来月,连曹曙焰也不得不说:“小张,你连我骨髓都榨干了,真的没什么好谈了。”

  当年张正隆采访的抗联老人大多已80岁高龄,许多人连话也讲不清楚。但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农民,一谈到抗联那段历史,他们都很自豪,也很激动。张正隆是个比较情绪化的人,“每次采访,老人还没淌眼泪,我的眼泪先淌下来了。”张正隆说,他的采访和写作,一直是在压抑和悲壮的情绪中进行的。

  震撼细节,一辈子也忘不了

  抗联老战士们讲述的战斗故事和历史细节是如此震撼,张正隆一辈子也忘不了。

  曹曙焰告诉他,1938年以后,日本侵略者加紧建立“集团部落”,把抗联和老百姓隔离开来,抗联战士便过起了“天大房子,地大炕,野菜树皮是食粮,火是生命,森林是故乡”的野外生活。冬天抗联官兵就在火堆旁边睡觉,零下30摄氏度左右,树干冻得嘎巴嘎巴都裂开了,连手指头都能伸进去。一个生动的细节令张正隆印象深刻:“那么冷的环境下,连许多枪都打不响了,只有捷克式机枪和步枪还能打响,而且到了零下40摄氏度,火苗颜色也不再是红色,而是蓝色。”

  那时候,抗联官兵把枪抱在怀里,就在火堆旁睡觉,随时都准备马上爬起来战斗。抗联老战士、原黑龙江省体委主任王钧清楚地记得:“晚上在火堆旁,值班的睡熟了,有人翻翻身就滚到火堆里了,到第二天才发现,有的身体烧掉了半截,有的就只剩下了脑袋。”

  还有的抗联老战士回忆说,许多战士肚里没食儿,冻死了,人坐在那里,像冰雕一样,双手做烤火状,脸上还挂着微笑。“冻死的人往往觉得这个世界很温暖,就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描述的情景差不多。”张正隆这样总结抗联老战士的自述。

  “能叫你打死,不让你吓死”

  采访过程中,有位老人随口说了这么一句话:“影视剧里抗联人的穿戴,和我们当年有些不一样。”这句话提醒了张正隆,还原真实的历史,把深藏多年不为人知的细节公之于众,这是他的责任。在通过细节诠释抗联精神的同时,张正隆渴望通过他的调查和寻访,触摸到历史的真实;而为了尽可能客观地呈现历史原貌,尽管饱含着对抗联战士的深厚感情,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张正隆并未进行任何过度的粉饰。

  “过去受环境的影响,有的史实不便披露,其实在相关档案里都有记载。”张正隆举了个例子,“东北抗联当初打日本,是为了武装保卫苏联,这也是共产国际的指示。”关于这一点,他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自己都保卫不了,怎么保卫苏联呢?但这就是真实的历史。”不过遗憾的是,大部分有关抗联的珍贵档案,当年都被日本侵略者烧毁了。

  张正隆直言,东北抗联最多时有11个军、3万余人,装备也不好,而日本关东军最多时达70万人;抗联没有、也不可能组织大规模的战斗和战役,一般歼灭几十个日本鬼子就算是大捷。“当年抗联就是今天这儿端个伪警察署,明天那儿扒毁铁路、伏击敌人,游击战、麻雀战,不断地歼灭、骚扰敌人。”自然环境那么恶劣,敌人那么强大,抗联一直在战斗,“能叫你打死,不让你吓死”,这就是一种宁死不屈的“抗联精神”。

  经典记忆

  战士们曾捡马粪里的苞米粒维生

  当年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最苦的莫过于爬雪山过草地;而参加过长征的陆定一则说:“在1931年‘九·一八’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前后14年中,东北抗日联军的牺牲奋斗,最为惨烈。”这句话,被张正隆原封不动地引用到了自己的书中。

  抗联的战斗生活有多艰苦?张正隆这样写道:“东北地区半年雪封,抗联战士常常裂肤断指,每年冬天都会造成大量的非战斗减员”,他以1932年11月19日的一场战役为例,“日军多门师团侵占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夜间强行军,气温骤降,6000人冻伤,占全师团的三分之一,保障有力的关东军尚且如此,一无后援、二无根据地、三无领导的抗联部队境遇可想而知”。

  按照张正隆的记述,1938年后,日军在东北到处制造无人区,进行经济封锁;当年冻死、饿死的抗联战士,比战死的还要多:“抗联没留下几座坟,就是因为冬季冻土难刨,以雪掩尸已经算是体面”。没有粮食时,抗联战士甚至捡过敌人留下的马粪中的苞米粒吃。抗联名将杨靖宇牺牲后,敌人剖开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而老人们告诉张正隆,“那样的胃,在抗联战士中很普遍。”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