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历程:领导人调整外交政策(3)

2011年06月14日 10:56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乔的大笑

  10月26日,基辛格刚走,周恩来就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台湾国民党当局被驱逐后,联大席位空出来了,我们去不去?

  按说,新中国为这一权利争取了22年,现在正应该去联合国扬眉吐气,但也有人担心,去联合国与美苏坐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时机是否还不成熟,建议给联合国秘书长回电,感谢他的邀请,我们也很高兴恢复了席位,但目前中国决定不派代表团去参加。

  会议正开着,忽然得到消息,毛泽东要周恩来等人去其住处。

  周恩来汇报说:“我们刚才开过会,都认为这次联大解决得干脆、彻底,没有留下后遗症。只是我们毫无准备。我临时想了个主意,让熊向晖带几个人先去联合国,作为先遣人员,了解情况,进行准备。”

  “那倒不必喽,马上就组团去。”毛泽东明确地表达了相反的意见:“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不去就脱离群众了。今年有两大胜利,一个是林彪倒台,另一个就是恢复联大席位。”

  接着,毛泽东一口气讲了近三个小时。现在毫无准备怎么办?我讲过,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也讲过,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现在请总理挂帅,抓紧“战备”。最重要的是准备在联合国大会的第一篇发言。

  毛泽东说,1950年,我们还是“花果山时代”,你(乔冠华)跟伍修权去了趟联合国。伍修权在安理会讲话,题目叫做《控诉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控诉就是告状,告“玉皇大帝”的状。那个时候“玉皇大帝”神气十足,不把我们放在眼里。现在不同了,“玉皇大帝”也要光临“花果山”了。这次你们去,不是去告状,是去伸张正义,长世界人民的威风。给反对外来干涉、侵略、控制的国家呐喊声援。第一篇发言就要讲出这个气概。

  乔冠华被毛泽东钦定为团长后,闭门谢客,一手端着茅台酒杯,一手奋笔疾书,写就了新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的第一篇发言稿。

  11月15日,当风度翩翩的乔冠华出现在联合国会议大厅,立刻成了第26届联大的焦点。记者们里三层外三层地把他团团围住,有记者问:“乔团长,你能不能讲讲你现在的心情?”满面春风的乔冠华仰头大笑,他那自豪的、酣畅的笑容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片刻后,他只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的心情不是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了吗?”乔的大笑,被在场的摄影记者抓拍了下来,当年一举摘得普利策奖。

  乔冠华这种灵活、坦诚的外交姿态,使得刚到联大的中国代表团立即获得舆论界的高度评价。第26届联大主席马利克致词说:“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随后,共有57个国家的驻联合国代表登台发言致辞欢迎,用时近6个小时。

  智利代表在发言中引用了毛泽东诗词,匈牙利代表团团长竟然用中文说2578号决议“纠正了一个存在已久的严重的历史性的不公正”,“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伟大中国的前进。”

  欢迎仪式之后,是乔冠华的发言。

  对于布什来说,这是他第一次直接与中国共产党打交道。乔冠华在联大发言中谴责了美国,他并不感到诧异;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乔冠华用同样长的时间把苏联也大骂一通。第二天纽约报纸上出现了一幅漫画:布什和苏联代表坐在桌子边做鬼脸,乔冠华把一桶稀粥泼在他们头上。

  作为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的亲历者,乔冠华的夫人章含之回忆说:我一生中所经历的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就是1971年11月15日乔冠华在联合国中国席位上就座的时刻,以及他在联大代表中国作第一次发言后,长龙般排队向他祝贺的场面。

  黑格遭“礼遇”

  第26届联大落下帷幕,乔冠华率团回国,新中国的外交官们又面临新的挑战:准备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

  尼克松访华,基辛格主要负责政治、外交方面的准备,而后勤方面则由另一名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黑格负责。在尼克松正式访华前一个月左右,黑格抵京,与中方商讨礼宾、安全、住房、电视转播等所有细节。

  双方的第一个分歧便是专机问题。美方坚持,尼克松在华期间,包括访问上海、杭州两个城市,全部行程都要乘坐自己的专机。美方解释: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总统是惟一有权在24小时内发布战争令的人,所以总统无论跑到哪里都要和白宫保持联系,他乘坐的专机也随身带有核武器密码,不可替代。

  中方则认为,当时中美尚未建交,尼克松可以坐自己的专机到中国,但在中国境内必须乘坐中方飞机。“如果你们担心,我们的总理也可以陪你们坐。”

  双方僵持了很久,据说是尼克松亲自出面,美方才做了让步。尼克松在中国境内的访问——由北京到杭州、杭州到上海,由周恩来陪同,乘坐中方提供的“伊尔18”飞机。

  作为例行公事,美方还希望中方提供一份政府掌握的捣乱分子名单。中方一听就觉得奇怪了,什么捣乱分子?就是对美国有意见的人吗?翻译冀朝铸开玩笑说,那样的话,恐怕中国大概有七八亿人都会变成捣乱分子。美方对此哭笑不得,中方只得正告美国,你们放心吧,我们的人民是文明的,绝对不会乱来。

  不过,美国的担心可以理解,在那个年代,并不是每个中国官员都能理解新的中美战略。在章含之的记忆里,对黑格一行的接待工作就差点在杭州搞砸了。

  当时,上海和杭州的部分同志打心眼里不赞成和美国建立关系。当黑格在杭州为尼克松踩点时,出现了许多尴尬的场面。机场上,接待领导一个个冷若冰霜,握手仿佛在同敌人较劲;在西湖游湖时,正值午餐时间,但船上就一杯茶水,别说午饭,连果品都没有。

  章含之在当晚12时将情况汇报给了总理。中央连夜决定,马上改变这种态度,毛泽东还特地嘱咐说,要送给每个美国人十斤糖果。

  毛泽东的指示是半夜做出的,黑格第二天早上就要走,上海市只得连夜把义民食品厂的工人叫到厂里赶制糖果,又叫一批工人连夜糊糖果盒。于是,美国人登机时出现了这样一个喜剧性的场面——所有人都喜笑颜开地抱着一个大大的糖果盒,有的盒子连糨糊还没干。20多年后,中国记者回访黑格的时候,他说:“直到现在,我家还有这种中国糖果。”

  随着农历新年的临近,北京也在悄然改变,“反帝医院”在尼克松参观时改成了“首都医院”,“工农兵大街”也恢复了它原来的名字“地安门大街”,一些尖锐的标语被重新粉刷,换成了 “世界人民大团结”。

  跨过辽阔海洋的握手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开始了破冰之旅。

  11时30分,尼克松总统与夫人帕特两人走出舱门。尼克松看到,周恩来站在舷梯前,在寒风中没有戴帽子。当尼克松走到舷梯快一半时,周恩来带头鼓掌。尼克松略停一下,也按中国的习惯鼓掌相还。

  尼克松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美国人失礼在先。因此,尼克松让一名高大的副官挡住了机舱内其他人,以便利用这个机会高调纠正从前的失礼行为,而不让其他人的出现分散注意力。

  在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尼克松已经微笑着伸出手,周恩来迎上去,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周恩来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尼克松也很激动,说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镜头对准了这个历史性场面,并通过卫星传到全世界。尼克松破冰之旅的现场直播,收看的人数不少于甚至超过了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时的6亿观众。

  由于当时中美尚未正式建交,所以机场的欢迎仪式非常简单。没有欢迎的群众,没有令人兴奋的鲜花彩带,没有轰隆作响的礼炮,只有一面美国国旗和一面五星红旗并排在机场上空飘扬。

  作为第一个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多少有点失望。不过,当军乐队高奏起两国国歌,宾主检阅三军仪仗队时,尼克松一下子兴奋起来。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在共产党中国心脏的刮风的跑道上,《星条旗永不落》在我听来从没有这么激动人心过。

  抵京大约一个小时后,尼克松正准备洗个淋浴,基辛格突然闯进来,气喘吁吁地说:“总统先生,毛泽东主席想见您。周恩来已经来到楼下。”

  对于尼克松来说,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在尼克松访华前,是否能与毛泽东会面,是美方一直急于确认之事。但是几个月前,毛泽东的健康曾出现恶化,所以中方一直不能给予明确答复。

  自从2月12日,毛泽东一直卧病在床。但是,他却很清楚地记得2月21日这天尼克松抵京访华。21日这天,毛泽东的病情有了好转,他即刻吩咐:“快给总理打电话,告诉他请总统从机场直接到丰泽园来,我立刻会见他。”

  毛泽东握住尼克松的手足足有一分多钟,他说:“我说话不大利索了。”

  但在尼克松看来,毛泽东虽然说话有些困难,但思维像闪电般敏捷,紧紧抓住谈话中每个细微含义。这次谈话本来估计只会进行10分钟或15分钟,却谈了一个多小时。周恩来频频看表,尼克松看出毛泽东很疲劳了,于是决定设法结束这次会谈。

  “主席先生,在结束的时候,我想说我们知道你和总理邀请我们来这里是冒了很大风险的。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很不容易做出的决定。但是,我读过你的一些言论,知道你善于掌握时机,懂得只争朝夕。”

  听尼克松念出自己的诗词,毛泽东露出了笑容。在谈话快结束的时候,他回应说:“你那本《六次危机》写得不错。”

  尼克松微笑着摇摇头,朝周恩来说:“他读的书太多了。”

  毛泽东陪客人走到门口,他对尼克松说:“我身体一直不好。”

  “不过你气色很好。”尼克松说。

  毛泽东微微耸了耸肩说:“表面现象是骗人的。”

  在这次重大的历史性会晤中,毛泽东机敏,富有哲理而幽默,善于驾驭全局。台湾问题、日本问题、印度支那问题、反对“霸权”等一些十分严肃的原则性的问题在毛泽东的诙谐随意的谈吐之中暗示了出来。

  几周之后,当基辛格在他的白宫办公室里细心研究毛泽东和尼克松谈话的记录时,他发现毛泽东在谈话中实际上已勾画出了上海公报的内容。后来他把这次谈话比喻作“瓦格纳歌剧的序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