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林建法:杂志如何成为真正的批评平台

2011年06月24日 20:13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杂志如何成为真正的批评平台

  □本报记者/王 研

  ■搭建起理想的平台是构建有序、健康环境的基本条件。有了平台,批评才有生长的土壤■我认为,把文学刊物分级的做法是有问题的。文章只有好坏之分,而不存在级别之分■批评家需要平台来发出批评的声音,而杂志要做的就是搭建多种多样的平台

  编者按

  文学批评的乱象与批评环境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学批评期刊作为重要的平台对文学批评环境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有着30多年文学编辑经验的《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提出了“文学生态平衡”的概念,他认为,如何将文学生态拉至平衡是一项重要的使命,文学批评期刊的坚守和创新,会为文学生态的总体平衡提供有力支撑。

  任何事物的生长,都需要一个有序、健康的环境。在讨论批评乱象的同时,不能不注意到,近年来,环境的不断改变给批评带来的影响。《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提出了“文学生态平衡”的概念,在他看来,当下的文学生态确实遭到了破坏,因此,如何将文学生态拉至平衡便成了一项重要的使命。期刊的坚守和创新,都会为文学生态的总体平衡提供有力支撑。

  林建法今年61岁,1982年开始从事文学编辑工作,30年的时间,他的生活和文学几乎融为一体。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林建法几乎对近30年中国文学的每一处细节都十分熟悉。谈到批评和批评环境之于文学的影响,他有着许多切身体会。

  今天的中国,文学刊物多如牛毛,但真正维持较高水准且始终以文学标准作为办刊原则的杂志却少之又少。有的杂志为了维持生存或者牟取利益,卖人情、卖版面、卖声誉,此类行为早已不是个别现象。而《当代作家评论》却依然固守底线,因此,它不仅赢得了信任和尊重,更成为一股维护文学生态的重要力量。林建法说,面对一个并不理想的批评环境,如何经营好一本文学杂志,发挥自身的有益作用,将文学生态尽可能地保持在平衡的状态,是他作为杂志主编时刻需要考虑的问题。

  当下,具有创造性的、杰出的批评家是存在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为这些批评家提供好的平台,如何能够真实地反映批评的声音?……搭建起理想的平台是构建有序、健康环境的基本条件

  “我做了30年的编辑,如果要谈现在的文学批评,我首先要讲一个比较切身的感受。我认为,当下,具有创造性的、杰出的批评家是存在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为这些批评家提供好的平台,如何能够真实地反映批评的声音? ”林建法认为,搭建起理想的平台是构建有序、健康环境的基本条件。有了平台,批评才有生长的土壤。因此,关于文学平台、文学杂志的建设和经营问题,应当受到更大的关注。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把文学刊物分级的做法是有问题的。文章只有好坏之分,而不存在级别之分。现在,对学者的学术成果评价制订了许多硬性指标,在何种级别的刊物发表文章就是其中之一。因此,许多人为了这个指标托人情、托关系,甚至花钱来买,不仅造成了差文章上高级别杂志的现象,也带起了学者为发表论文而一味迎合杂志风格来撰写文章的风气。这种现象的存在更加促使批评不说真话,而对整个批评界来说,也无法真正形成百家争鸣的状态。 ”

  1986年,林建法接手《当代作家评论》,一办就是25年。对于如何办好文学期刊,他很有体会,也很有自信。 “批评常常被质疑过于空泛,其主要原因是,有些批评家不阅读作品就发表评论。无论是写批评文章还是办杂志,阅读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主编,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凡是在《当代作家评论》发表的评论文章,当中涉及的作品,我都读过。这一点很重要。一部作品是否值得评论必须通过阅读来判断,我一向倡导‘好作品主义’。因为这样的坚持,使我们的杂志多年来聚拢起了一批出色的批评家。 ”林建法表示,当下中国的数十位一线批评家能够不断地为 《当代作家评论》供稿,是对这本杂志品质的信任,“有些杂志做不到这一点,但是我们可以做到。这就好似有的人破坏自然环境,总会有人出来保护自然环境。我们在文学界就是扮演这样的角色,尽可能让文学生态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平衡。 ”

  文学杂志的建设,需要不断开发创新思维……把针对一位作家的深入研究与研讨会结合在一起……设立讲坛,通过思想的碰撞,发掘一些被忽略掉的文学细节……

  文学杂志的建设,需要不断开发创新思维。林建法认为,批评家需要平台来发出批评的声音,而杂志要做的就是搭建多种多样的平台。《当代作家评论》会不定期组织针对某一位作家的系列批评,也常常与不同学术机构联合举办论坛活动,为批评家的发声创造机会,也为他们与作家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我们曾经做过4位作家的系列评论,分别是贾平凹、莫言、王安忆和阎连科。这类大型的评论通常集中在一期发表,近100页的规模,前期准备需要半年甚至一年以上。同时,我们还把这种针对一位作家的深入研究与研讨会结合在一起,这么多年做下来,效果不错,也得到了不少成果。 ”林建法回忆说,过去10年,《当代作家评论》几乎每年都会主办不同形式的现场研讨会。“2001年我们跟《收获》杂志联合主办了 ‘2001年长篇小说文体对谈会’,邀请了10位作家和10位批评家,让他们面对面对话、交流。同年,还在苏州大学创办小说家讲坛。我们认为,中国当代已经出现杰出甚至伟大的作家,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被遮蔽掉了。因此,设立这样一个讲坛,邀请作家和批评家来主讲,通过思想的碰撞,从而发掘一些被忽略掉的文学细节。 2008年我们又推出了诗人讲坛,办这个讲坛的目的是要更充分地发现诗歌在当今的价值。 ”林建法说,尽管当代诗歌取得了不亚于小说的成就,然而,关于诗歌的评论和研究却远远少于小说。 “我们总是把小说看作最重头的部分,却忽略了诗歌的意义。所以,从2008年开始,我们在渤海大学办了诗人讲坛,后来又移师南京大学,《当代作家评论》上也设立了‘诗人讲坛’栏目,邀请了许多批评家对诗歌展开专题讨论。 ”

  今年3月,林建法又开始尝试做批评家讲坛,目的是直接对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进行比较、研究。“讲坛设在杭州师范大学,第一讲邀请了南京大学教授丁帆,他讲演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狼图腾》价值观展开批判。大家都知道《狼图腾》是近年非常畅销的一本书,但却很少有批评家对它的文本进行比较深入的批评。 《狼图腾》的畅销和备受追捧暴露出‘文学向后转’的问题。”谈到这里,林建法强调,目前已经有学者注意到“文学向后转”的问题,这一现象值得批评界高度重视。“目前的文学观念、文学意识都有向后转的倾向,文学有回到原点的可能,需要警惕。 ”

  我们一直在努力做一些工作,目的就是为了文学生态趋于平衡。我想,有《当代作家评论》的存在,就会为批评环境的净化作出贡献

  一旦遇到优秀的批评文章,林建法会不计篇幅,提供足够的版面来发表。 “最近,《当代作家评论》刊登了一篇非常重要的批评文章,是著名作家阎连科所写的 《发现小说》。《发现小说》是根据阎连科个人的创作总结出来的经验,并提出了创新的理论。这种带有个人经验的原创理论必然会在文学史上留下印记。过去,韩少功、余华、王安忆、张大春都曾经有过关于文学理论的阐释。事实上,优秀作家提出的理论在文学以往的30年间影响了一些批评家以及一大批作家。作为杂志,我们愿意用一期的空间一次性发表这篇长达10万字的文章,因为我们认为它将会对当代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

  “我们一直在努力做一些工作,目的就是为了文学生态趋于平衡。我想,有《当代作家评论》的存在,就会为批评环境的净化作出贡献。”林建法说,如果把一本杂志十几、二十几年的内容罗列出来,就不难发现这本杂志的眼光和气魄。

  林建法 1950年11月出生,福建连江人。 《当代作家评论》主编,常熟理工学院特聘教授,《东吴学术》执行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编辑奖获得者。曾主编 《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7部、《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文学批评》10部、2000-2007《中国最佳中篇小说》10部、2000-2007《中国最佳短篇小说》10部、“新经典文库”等数十部。 《当代作家评论》为大型文学批评双月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它密切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现象,以批评的方式参与当代文学与文化建设,是考察与了解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与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重要读本。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