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仲呈祥:《蜗居》是皮相的现实主义

2011年06月27日 14:14 来源:成都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主持人语

  金钱可以买来一个民族物质上的美味佳肴,但绝对买不来一个民族健康的文化胃口。文化应该化人,而不是化钱;艺术应该养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养眼,甚至花眼乱心;文化鉴赏应该引导,而非迎合……在本期金沙讲坛上,仲呈祥以川人的麻辣与幽默对当下文化现象进行了锐利评点。

  本期嘉宾

  仲呈祥,1946年生于成都,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曾师从文学评论家朱寨和电影美学家钟惦棐。2001年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兼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实录

  艺术应讴歌人世间的真善美

  文化软实力:虚静还是浮躁

  尊敬的家乡父老兄弟姊妹们,下午好。今天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影视艺术的创作和鉴赏。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还是从我们四川文坛的泰斗沙汀先生说起。沙老在北京派我一个事情,就是找他早年在上海出过的一本小说,叫《法律外的航线》。我回成都找到一本,书背面写着印数300本。沙老说了一番话:老子这本书才印了300本,十个人看一本,也只有3000读者,你们动不动一个晚上几千万观众,实在不公平。这是一个老作家面对时代的一种无奈。为什么呢?现在电视剧成了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渗透性最强的一门大众艺术。大家知道当年的一部《渴望》,万人空巷,到了晚上大家什么事都不干,都看刘慧芳去了。

  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要高度重视影视作品对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影响,如果我们的电视剧能出一批思想品位较高,文化韵味较丰富,审美格调较高雅的作品,那么它就能为广大群众营造一种深刻而不是肤浅,沉稳而不是浮躁,幽默而不是浅薄的有文化的、健康的欣赏习惯、鉴赏心理。这种欣赏习惯、鉴赏心理叫什么呢?就叫一个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我去过维也纳,那个有名的金色大厅。奥地利大使给我说,你是搞文艺的,一定要去听一场音乐会。我一看就像今天,座无虚席。你看奥地利人,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小孩,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只要说是来听新年音乐会,就好像是人生当中一场重要的洗礼,女的一身晚礼服,男的西装革履,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素质。我很感慨。那边突然鼓起掌来,一看是中国人,不懂规矩。别人的规矩是一个节目完了不准鼓掌的,幕间休息时,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感谢演员的精彩演出。这就是文明,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浸润着每一个国民的心灵,使每一个国民得到灵魂的升华、知识的扩充、素质的提升的文化氛围,这就叫软实力。

  我们现在经常碰到的,比如说电视台文艺晚会要开始了,先出来一个执行导演,把大家训导一番:学会鼓掌,这边来一下掌声,那边来掌声。这个叫欣赏艺术吗?我们老祖宗讲艺术鉴赏是什么?首先两个字,进入虚静。比如看齐白石的画,先要以平和的心态在画前静默,细细把玩,才懂得这幅画似与不似之间妙在何处?我们现在搞反了,欣赏艺术的时候先不是虚静、宁静,先是整浮躁,你不浮躁吗?先出来一个执行导演,把你整浮躁。把一个民族搞得浮躁不安宁,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蜗居》是皮相的现实主义

  欣赏艺术作品的标准,恩格斯说最高的标准,即美学的、历史的标准。现在换成了票房和收视率标准,说好听点叫观赏性标准,什么是观赏性?观赏性是一个变量,不是恒量,不像思想性、艺术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因人而异。比如《还珠格格》,中小学生都觉得好看,我觉得是在乱闹。因为我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审美情趣跟中小学生不一样,判断欣赏性就不一样。

  现在有一种怪现象,有演员说我正在国外,导演给我打个电话,喊我来演,后来一演就成功了。不是认认真真学习历史、感悟历史人物的精神,是倒过来借历史人物包装明星招揽观众。我实事求是地说,你到电影院去看一下,很多观众不是在重温这段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而是在那里起哄数明星。这不是唯物史观。

  去年有一部电视剧,很轰动,叫《蜗居》。现在大学生买不起房子,北京盛传一个段子,23岁毕业你是买不起房子的,你工作20年后有了积蓄就买得起了,因此开玩笑说,男的40多岁了,去找刚毕业的23、24岁的女孩。这个电视剧写妹妹为了走出“蜗居”,明明知道宋秘书有家庭,给他当二奶,怀孩子,姐妹两个丢失人格,用这种方法走出“蜗居”。广电部门一位司长就批评了《蜗居》。

  我说这个批评的度可以商量。我认为这个电视剧是现实的,但是皮相的现实主义,或者某种自然主义。《蜗居》只是呈现出社会现实,但没有起到引领观众的作用,甚至对女主角扭曲地追求物质的人生选择注入了同情、理解的色彩。我们今天不是讲鉴赏吗?问题出在缺失了美学的光彩,缺失了艺术家应该坚持的审美立场。

  该关注在蜗居里成长的大师

  教育部要我去大学演讲,都是博士生、硕士生,问我怎么办?我说你们为什么不写从蜗居成长为大师的人呢?为什么对甘心给人当二奶的人注入一种饱满的审美同情?有些大学生说我们讲感情,我说你们去跟金岳霖比。抗战时期北大清华迁到昆明,上海同济大学迁到宜宾李庄,同济的王牌是建筑学,谁领衔呢?梁思成、林徽因,他们住在李庄旁边一个林盘小院里,叫月亮湾。艺术应该写这些人。我在李庄见过真正从蜗居走出来的大师,就是当年师从梁思成的古建筑学大家罗哲文。

  林徽因是一代才女,好多男士都追求她。大家都知道徐志摩要和她好,她还是选择了梁思成。旁边还有一个爱林徽因爱得刻骨铭心的金岳霖,他听说林徽因得了肺结核,焦急万分,从昆明跑过来。金岳霖留学回来带了一个外国女郎,见了林徽因就让她走人了,从此之后一个人。林徽因虽然没有嫁给他,但和他的友情是常存的。金岳霖是个书呆子,他养了一群母鸡,怕那群鸡跑掉了,用一根根麻绳把鸡的脚拴着,拴在他板凳上面。他每天坐在板凳上看逻辑学,每天把热气腾腾的鸡蛋拿过去给林徽因滋补身体,而且和梁思成相处甚好。大家想想这是什么感情?这才是两性之间最高尚的感情。

  后来林徽因由于肺结核先走了,金岳霖一直还是孤身一人,每年到了林徽因的祭日,他端一盘花生米,一瓶二锅头,跑到林徽因的坟头哭坟。最后金岳霖要离开这个世界了,北大的领导去问他:金老,你孤身一人,那么多字画,书籍,将来怎么处理?如果我是领导,我心里肯定想他说一句:献给国家、献给学校。结果金岳霖脱口而出:“全归梁从诫(梁思成的儿子)。”

  这就是人世间最好最美的东西,最真最善的东西。但是我们现在的一些电视剧,尤其电影,恕我直言,不再去讴歌这种真善美的东西,反倒把一些不真、不善、不美、甚至假丑恶的东西拿来褒扬。

  从“鲁郭茅”到“赵小李”的文化落差

  曾经有一部电影,好在没有公映,电影叫《隐私》,有人说凭这个片名就有票房,写什么呢?写一个男青年做了变性手术,开一家装修设计公司,来了一个女老板,买了别墅请他设计。这个女老板有一个未婚夫,是个混血儿,人高马大的,你来我往,和这个变性人发生了爱情,整个电影差不多两个小时,就写这个混血儿要拉这个变性人上床的生理痛苦,然后写给他生孩子的不可能,通篇但见恶心。我说要研究变性人的性痛苦你们可以自己研究,花了那么多钱,拍一部电影展现给观众,什么意思呢?这就完全离开了审美标准,误把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刺激当成了艺术追求的美感。

  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电视剧艺术的思想品位、美学格调,让电视剧更多地为营造民族的一种健康的、高雅的、有格调的欣赏习惯作出贡献。这不是一个小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什么东西最宝贵?除了物质上吃饱肚皮之外,最宝贵的就是生存的文化环境。这个文化环境不一样,人的成长完全不一样。

  不扯远了,我们家里有个第三代,我哥哥的孙子,才3岁,他在什么氛围下成长呢?我去看他的时候,他外公说从幼儿园回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抢遥控器,接着问,今天有没有小沈阳?你想一下哪个年代是在这种氛围下成长的?

  过去有人问我,你成长时的文化偶像是谁?我不假思考就回答: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文革”后,胡适、陈寅恪、钱钟书都是我的偶像,陈寅恪的两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够我们受用终生。恕我直言,今天社会上的文化偶像已经变成了“赵小李”,赵本山、小沈阳、李宇春。我不想否定赵本山在二人转艺术里的贡献,也不想否定小沈阳给民众带来的格调并不高的笑料,更不想否认我们四川出来的李宇春,但是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灯塔和文化偶像,从鲁迅跌落到小沈阳,这中间的文化落差有多大?

  娱乐会致死,归根结底在文化自觉

  鉴于这个现状,我想提出四句话,第一句“文化化人”。文化在我看来就是人的生存状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宗旨仍是“化”人,把人的素质化高,高素质的人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在文化不是化人,是为了某种需要急功近利化钱,甚至以牺牲人的素质为代价。我要讲一句,将来低素质的人完全可能把你搞上去的经济吃光、花光、消费光。

  第二句话叫“艺术养心”, 真正的艺术是需要启人心智的,不是只注重感官的。优秀的艺术是要通过受众的快感,达到人的心灵,让人得到认识上的启迪,灵魂的净化。在今天娱乐居于强势的读图时代,我不反对养眼,但绝不能停留在养眼,现在我们不仅放肆地宣传养眼,片面地追求观赏性,还出现了一批根本谈不上养眼,反而是花眼乱心的东西。中华民族的艺术大厦要有支柱,支柱是什么?就是一部部的经典作品,现在一些经典作品被颠覆了,柱子拆多了大厦会垮的。

  第三句叫“重在引领”,我们的文化艺术鉴赏要强调两个字:引领;要反对两个字:迎合。我要直言,现在迎合太多,引领太少。我们这次出去视察时孙家正说,“文革”时期八亿人民没有精神产品是一种状态,今天一桌子菜琳琅满目,反而没有胃口了,胃口已经被败坏了,这是很严重的问题,金钱可以买来一个民族物质上的美味佳肴,但是绝对买不来一个民族健康的文化胃口。

  最后一句,“贵在自觉”,真正坚持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归根结底在于文化自觉。努尔哈赤打进北京,坐了故宫,他要欣赏汉族艺术,后来有了四大徽班进京和昆曲秦腔等形成的京剧。老北京都知道,故宫的东南西北边,都有戏院剧场子,现在城市改造,稀里糊涂地把这些全推了,这是一场悲剧。引人深思的是在前门珠市口有个刘老根大舞台,当年努尔哈赤的子孙都没有把他们老家的二人转整到北京来扑腾,现在就出现了,这叫自觉吗?我想真诚地说一声,娱乐是会致死的,文不化人、艺不养心、教不育人,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这不是危言耸听,任何一个民族必须站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高度,来看待民族的文化建设问题。

  采访手记

  2011年6月25日成都

  仲呈祥这个人,祖籍上海,求学当官于北京30余年,但惊人的是一口成都话一点未改,早年在西城区当教书匠的大嗓门,快人快语,语言犀利,颇有川人的麻辣与幽默。他最后的一句话是,今天无是无非、好好先生很多,我这儿很不合时宜地批评很多现象,当然知道这样说的结果下场未必很妙。

  下来想采访他。他说没法,搞不赢了,这两天正在评“飞天奖”,明天开始投票,他是偷偷跑回来的,一哈儿还要飞回去。他又说,从小在成都这块土壤长大,成都有很多恩师、朋友,四川社科院的王院长他们,希望他回来向家乡人做一次简单的汇报,说穿了就是和大家摆点龙门阵,说点真话,求点真理,虽不能之,心向往之,所以就偷跑回来了。

  这天他说了些真话。有观众问他对当下热播的《裸婚时代》如何评价?他直言听到这个名字就反感,不敢苟同这种以名字来刺激观众神经的作品。他笑称自己可能是中国看电视剧最多的人,因为工作,每年要看大量的影视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要参加飞天奖、星光奖等各种奖项的评定,“我给大家说一个掏心的话,现在平庸的电视剧越来越多,看了几十年我搞明白了,这种电视剧看得越多,智商就越低,因为远离了经典。”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