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八闽千姿:客家小镇才溪的老故事新传奇

2011年06月29日 01: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上杭6月28日电 题:客家小镇的老故事新传奇

  中新社记者 孙虹 詹托荣

  才溪,是“客家祖地”闽西上杭县的一个小镇,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被毛泽东称赞为“全苏区第一个光荣的模范”。这个中国红色革命斗争时期的苏区模范乡,已从昔日的“红军故乡”、“将军之乡”变成了今天远近闻名的“建筑之乡”。

  毛泽东在此写下《才溪乡调查》

  沿着小路,来到毛泽东才溪乡调查会址之一的“列宁堂”,门外墙上“打土豪分田地”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这间具有典型客家建筑风格的民居,1929年9月被用作才溪区工会的办公地点,1930年为纪念列宁诞辰60周年改称为“列宁堂”,是当年毛泽东住宿和开调查会的地方。

  在“列宁堂”里,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馆长陈春连向记者讲述了当地人津津乐道的那个老故事:1933年,寒意袭人的冬日里,毛泽东在这里先后召开了区委书记、区苏主席、各部部长、工人代表、贫农代表、妇女代表、耕田队长等各种类型的调查会。每次调查会,毛泽东亲自口问手写,对听不懂的客家话,就请人翻译。

  “列宁堂”东侧一间小小的厢房里,摆放着书桌、木椅和一张床,桌上有一盏锈迹斑斑的煤油灯,桌边一把油纸伞静静地靠在墙角……当年,每次开完调查会,毛泽东就会回到这个简陋的住处。

  1933年11月底,一本《乡苏工作的模范——才溪乡》诞生了,这便是著名的《才溪乡调查》。陈春连说,《才溪乡调查》这篇著作回答了要不要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苏区建设有没有必要和可能,以及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等事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及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战争时期出将军

  离“列宁堂”不远处,就是2009年新落成的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偌大的纪念馆前广场边上,于此诞生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几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纪念馆的陈列展示了才溪过往的辉煌与荣耀:此地素有“红军故乡”、“将军之乡”、“烈士之乡”等美誉。当年这里有80%的青年男子参加红军,1955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中,涌现了将名显赫的“九军十八师”。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1192名才溪儿女为国捐躯,其中留下姓名的仅有962位,平均每15个才溪人中就有一位烈士;才溪乡也从原本的30个姓氏,变为如今的29个。才溪英烈事迹馆中,黑色“烈士墙”三面环绕,一个个英烈的名字赫然入目。

  和平时期出老板

  “战争时期出将军,和平时期出老板。”在当地流传的这句顺口溜,十分贴切地道出今昔才溪的老故事与新传奇。才溪镇党委书记陈华告诉记者,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才溪人秉承着“艰苦奋斗,敢创第一”的精神,“拿起榔头奔富裕,走出山门闯特区”,多业并举,在建筑、矿冶、机械制造业中成绩不凡。

  如今,仅2.5万人口的才溪,就有8000多人在外从事建筑业,并创办了30几家建筑企业,而博得了“建筑之乡”的新美名。中国龙工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新炎是今日才溪籍企业家中的杰出代表,他创办的中国龙工已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知名企业。

  更让陈华称道的是,这些才溪走出的老板们致富不忘家乡,捐助和支持家乡教育、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如李新炎先生捐资成立了李新炎慈善基金会,本月初还资助上杭县才溪中学1000万元人民币,用于修建教学办公大楼和校园改造工程项目。(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哉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