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姜振宇:破解小动作背后的秘密

2011年06月30日 15:28 来源:中国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由“中国心理应激微反应测试研究第一人”、中国政法大学微反应研究小组组长姜振宇编写的图书《微反应:小动作背后隐藏着什么》出版发行。本书在国内最先开启了应激微反应研究的先河,全面分析了最常见的8种微反应,可帮助读者深入剖析与人接触之间的身体“小动作”。那么究竟什么是“微反应”?“微反应”在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呢?中国网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了《微反应》的作者姜振宇,让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中国网:什么是"微反应",是怎么被发现的?

  姜振宇:前辈学者很早就开始对人类的非语言信息进行研究,像捏一下拳头、抿一下嘴唇等等,在国外叫做non-verbal behavior。我们提出的“心理应激微反应”特别强调出现在有效刺激之后的反应分析。什么是有效刺激呢?多见的是各种问题、争吵、讽刺、赞扬,也可以让被测试人看一段视频、一些图像,或者听一段录音、音乐等,所有信息的传递方式,都可能成为刺激源,只要这个刺激源能够直接扎到被测试人内心深处所关心的事情,被测就会出现各种微反应。因为,人类的思维无论如何复杂, 生存和繁衍还是最根本的两大需求,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人类也只是进化留存下来的诸多物种之一,有很多原始的动物本质。

  中国网:"微反应"的准确率能达到多少?

  姜振宇:如果是实验数据的统计,比较复杂,因为各种实验类型不一样,约束条件也不同。贴近生理反应的实验,有效性(准确率)很高。比如我们有一个攻击假设实验,在实验开头就告知实验对象,“我们肯定不会伤害你,只是做出攻击动作,请一定不要动。”,但即便是这样,在实验过程中,也几乎没有人能够对连续若干次的假设进攻没有任何反应。这个实验的结论就是本能会战胜思维性意识。还有很多实验,不是以判断真伪为目的的,所以实验数据方面很难统计清楚。

  在真实测试方面,我们最近的一次准确率统计是72%。要注意这个数字并不是所有真实测试的准确率统计,而仅仅是有物证证明我们判断结果的统计数据,还有部分测试,因为后面没有相关的物证作为支持,所以并未计入统计。

  中国网:作为一般人来讲,知道"微反应"能有多大的用处?

  姜振宇:说实话,我们不太确定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一般人”是很模糊的概念。泛泛的讲,掌握微反应分析方法之后,会明白三件事情:怎么问问题,怎么系统观察他人的应激反应,怎么分析真伪并回推当事人主观状态。如果读者是对其他人的反应很感兴趣,那么可以作为一种观察人的参考;如果你是一个对这种事情不太敏感的人,不希望自己变得“斤斤计较”,那么这本书反而可能成为一个祸害,因为按照书中的分析体系来判断人的行为,其实是很严谨的事情,如果随便记住几条用来判断他人,会让别人觉得你过于敏感而武断。当然,这本书对于特殊行业的人员更加有用,比如司法调查、新闻采访以及人力管理等专门需要获取信息并过滤信息真假的人。

  中国网: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微反应"的规律,反其道而用之,会不会很可怕?

  姜振宇:“微反应”研究体系中,最根本的规律,就是所有具备分析价值的微反应都是在有效刺激的情况下做出的,是不能伪装的。因为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以生存和繁衍为两大终极目标,涉及到这两项的反应,都无法靠人类独有的思维意识来控制。虽然人类社会的规则非常复杂,但本质上都是生存和繁衍规则的衍生规则。比如在文明社会,不会在出现撕咬性的互相进攻,但侮辱对方的名誉和成就、质疑对方的观点这种手段,仍然会让当事人(被侮辱方、被质疑方)感到愤怒,从而可能失去理智;更不要说是街头的挑衅与斗殴。

  人在平常的状态下,是靠理智思维来指挥自己的行为;但人在产生情绪后,就立刻变成了情绪的奴隶,因为情绪是更贴近天然生存规则的信息处理机制,更贴近人类的动物形本能。有效刺激的时候,人就回退到动物的层面。从这一点来讲,不可能有人会在学习完“微反应”之后,“反其道而用之”。

  中国网:我国的微反应研究在全世界领域所处的地位如何?

  姜振宇:目前,在中国范围内,我们将国外学者对”Micro-expression“的研究扩充、完善为”心理应激微反应“,”微反应“一词是我们原创的研究成果之一。据了解,中科院心理所也同期承担了一项关于微表情的研究。

  和国外的主流研究相比,我们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薄弱。美国、荷兰、日本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和软件来自动分析视频中人的反应变化,这对于基础理论研究来讲,是非常高端的研究。

  中国网:举几个“微反应”应用的例子吧,轻松点儿,贴近生活的,让我们了解微反应。

  姜振宇:这里我举两个例子,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假设一种情境:在公司里,有同事从背后热情的拍拍你的肩膀,甚至一把搂住肩膀,满脸笑意的问:“兄弟,最近怎么样?”这如果是伪装,难度并不大。但是,你可以先评估一下自己的心理状态。如果是你觉得不错的人,你会怎么反应?凑近身体,低头在对方耳边说些貌似体己的话,仿佛内容是只能你俩知道的秘密似的,然后再彼此会心的一笑。如果是一个你一贯反感的人,你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气,抑制住多么强烈的厌恶,才会凑到他/她的耳边去说话?

  所以,无论如何伪装,在对话过程中,心理定位都会本能的表现为外部距离。想判断的话,在对方向你表示热情之后,不要犹豫,给他/她一个更热情、更贴近的表达(当然要适度),注意一下对方的反应,有没有轻微后仰?有没有微妙的角度扭转?想想看,如果一个人想对你表达热情,正常的心态当然是喜欢你(不是指那种暧昧的),希望你能够用大于等于的热情来反馈他/她的表示。所以,只要你的反馈别超过必要的限度,大于等于他/她的热情应该换来的是自然舒心的贴近,没有逃离感和意外感。如果有,想想看,之前的热情是不是假的?

  还有很多变种可以来判断对方有没有远离你的欲望,这个判断准则来自于微反应研究中的“逃离反应”。

  假设另外一种情境:男女同事之间如果已经有了比较亲密的关系(不一定是恋人关系,可以是很好的朋友),那么肢体的接触则会很自然,而且是双方都很自然,既没有要故意触碰的意思,也不会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如果双方比较生疏,不具备彼此心理上的接受和认可,那么肢体的接触会让一方当事人明显感觉到别扭。

  想知道他对你有没有什么非分之想吗?那就注意一下,他是不是经常贴你很近,或者常常“不经意的”碰你手臂一下,或者扶你后背一下。如果你们之间没有什么私交,只是工作关系,那么这些近距离的接触,就可以把对方内心对你的认可和接受,以及按耐不住的热情表露无遗了。至于霸王硬上弓的那种强势侵犯,可以直接确认为一个“骚”字,那绝不是什么个性或者习惯。

  如果你不确定一男一女之间的关系是否亲密,可以注意观察他们之间是否有近距离的接触。双方对距离的靠近甚至身体接触没有做出明显反应(各种逃离),则说明他们内心深处对对方是彼此接受的。当然,除非是经常触碰敏感部位(比如前文提到的腿和脚),否则不能判定两个人就一定是两情相悦。

  这些判断标准,来自于微反应研究中的“爱恨反应”。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亲密程度,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距离来进行判断。(策划 文/钟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