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走进良渚文化遗址考古 “中华文明馆”开馆

2011年06月30日 15: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昆山6月30日电 题:走进良渚文化遗址考古 “中华文明馆”开馆

  作者 黄莹

  考古日记、器材、指南针、照相机、地图……在纪念赵陵山遗址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周年之际,“中华文明馆”今日在昆山张浦镇开馆,吸引众多考古爱好者前来参观。业内人士称,展出超出想象,全国罕见。

  位于张浦的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是太湖流域一处典型的土墩遗址,距今5000多年。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达9米,东西长110米、南北宽80米,海拔高10.5米,作为保存最完整、等级最高、最早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曾引起国内外文博、考古专家的极大兴趣,对总体考察良渚文化社会面貌和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有着重要意义。

  今天开馆的“中华文明馆”内分为遗址概况、惊世发现、古国遗珍、禅院梵音、鬼斧神工、孕育文明六大版块,主要陈列出土于赵陵山的部分典型器物及一些珍贵的图文资料,展示古老文明和智慧结晶。

  前来参观的上海大学文博学院院长张童心强调,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的学术研究价值价值极大,其文化堆积厚达9米,自上层明清文化层以下、依次为宋元、春秋、良渚文化以及崧泽文化。三次发掘共发现良渚早期一直延续到晚期的重要墓葬共92座,还是中国考古史上最早剥离出的良渚祭祀高台,学术界称为“土筑金字塔”。

  张院长说,在紧凑的墓地分布和墓葬规模、随葬品多寡反映出社会等级差异,彩绘棺木、各式陶器玉器和石器等丰富的随葬器物,反映出先民精神世界的复杂与深邃;早期墓葬中的玉器更是体现了良渚文化玉器加速发展的阶段,这些使良渚文化的古国形态逐渐建立起来。他表示,良渚文化作为长江下游史前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在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保护好良渚文化遗址,对于继承和弘扬文化传统意义重大。

  自1984年村民无意中的发现,到1990—1993年的三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第三次发掘领队陆建芳回忆起亲历的两次挖掘,记忆犹新,每天都有新发现,新奇得很,没想到会有那么大的收获,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为专家学者进一步更好地研究、挖掘良渚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梳理、阐述良渚文化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内在关联,教科书中对这一段历史记载也将会更详实。

  首批参观者邓妍和小伙伴们专心致志沉浸在展览中,不时拿出手机拍照纪录,她告诉记者,很早就听说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今天终于解开谜团,真希望了解更多的考古知识,要争取参加第四次考古。(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齐彬】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