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瞿秋白首译《国际歌》 临刑要求不能屈膝跪着死

2011年07月04日 09:01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瞿秋白首译《国际歌》临刑要求不能屈膝跪着死
    瞿秋白精通俄文,首译《国际歌》,将俄国的革命经验带到中国,并武装自己,投入到中国革命的洪流中。插图/金锐 王金花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瞿秋白 置身“灯塔”译《国际歌》

  入夜,莫斯科人几乎倾城出动,城中1500多个教堂的钟声响彻夜空,基督教主庙里,人山人海,至少也有两三万人。瞿秋白挤在庙中,观看夜祭的仪式。

  这是1921年西方的复活节,彼时的瞿秋白,作为中国首批驻俄记者,记录着十月革命后,俄国的点点滴滴。

  瞿秋白用报道介绍俄国的饥饿与暴动,研究苏维埃运动经验。他精通俄文,是我国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第一人,他翻译《唯物论》,向中国传播社会主义发源地———俄国的革命理论。

  他把俄国比作全世界无产阶级“心海中的灯塔”,他置身于灯火中,燃烧自己,照亮中国革命的征途。

  “谋主”

  1918年冬,北京。

  尽管瞿秋白爱去北大蹭胡适的课,但因无钱考北大,最终读了不要学费还包工作的俄文专修馆。

  彼时,报纸上天天都是军阀横行、国家破碎的新闻,瞿秋白苦闷地赋诗,“雪意凄其心惘然,江南旧梦已如烟。天寒沽酒长安市,犹折梅花伴醉眠。”

  历史并未给瞿秋白太多时间彷徨,五四运动爆发了。

  “少年老成”、“辩才出众”的瞿秋白被俄文专修馆的学生公推为学生代表、作为“谋主”参加了北京学联,他率领同学参加了当日天安门示威游行,参与火烧赵家楼。

  北京的学生实行总罢课后,大规模地开展演讲,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瞿秋白带领同学,在北京街头谈“爱国”、讲“青岛问题”、说“国民自决”,被演讲吸引来的市民,把道路挤得水泄不通,听到气愤处痛哭流涕。

  北洋政府下令镇压学生运动,瞿秋白和学生领袖们只好在夜间开会,开会前悄悄地零散地溜进会场,散会后又分散着悄然离去。

  各个学校附近,都有一些特务伪装成小贩、车夫、鞋匠,夜间埋伏在隐蔽的角落里,出其不意地喊学生的名字,只要学生下意识地答应,就会被秘密逮捕。

  一次,瞿秋白被一个特务盯梢,他上电动车,特务也上电动车;他坐人力车,特务也坐人力车跟上;最终转弯抹角绕了好几圈,才终于把特务甩掉。为了不被特务破坏,此后瞿秋白和同学们出校活动,不得不结伴同行。

  6月初,北京学生演讲进入高潮,北洋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驱散集会者,瞿秋白和成百上千名学生被捕。直到上海各界罢课、罢市、罢工支持北京学生,北洋政府才被迫释放全部学生。

  狱中的恶劣环境让瞿秋白出狱后一病数月,有时吐血,但在给表姐夫的复信中却说,“干了这平生痛快事,区区吐血,算什么一回事!”

  最终,北洋政府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的和约上签字。

  首译国际歌

  1920年初,瞿秋白参加了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同年秋,他应北京《晨报》聘请,以记者身份赴苏俄实地采访,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堂兄瞿纯白认为其“自驱绝地”,瞿秋白说,“我却不是为生乃是为死而走,论点根本不同,也就不肯屈从。”

  1920年10月16日,瞿秋白告别送行的亲朋好友,登上了火车,经过3个月的艰辛,于1921年1月25日到达莫斯科。为了便于工作,他给自己取了一个俄文名字“维克多尔·斯特拉霍夫”(战胜恐惧、克服困难之意)。

  在苏俄两年时间里,瞿秋白做了大量考察、采访和写作,先后撰写了《共产主义人间化》、《苏维埃俄罗斯经济问题》等数十篇通讯和《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著作,以自己的亲见亲闻,客观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真实情况,告诉中国人民,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历史事业之第一步”,莫斯科已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心海中的灯塔”。

  赴俄考察的革命实践,大量经典著作的阅读,使瞿秋白以一个较快的速度实现了向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转变。

  1921年5月,在莫斯科经张太雷介绍,瞿秋白加入联共(布)党组织。1922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当年秋天,莫斯科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瞿秋白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中国班单独编一班,该班学生有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等,瞿秋白讲授俄文、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并担任政治理论课翻译。

  1922年12月5日,共产国际“四大”结束后,由于国内革命斗争的需要,陈独秀请他回国工作,瞿秋白自己也觉得:在这儿“研究社会哲学的理论如此之久,而现实的社会生活只有俄国历史及现今的环境。”于是决定回国,直接参加国内的革命实践。

  为了更好地传播共产主义,1923年2月,瞿秋白翻译了斯大林著作《论列宁主义基础》中的《列宁主义概述》部分,在《新青年》上发表。

  1923年,在北京家中,瞿秋白坐在风琴前,对着一首曲谱一边弹唱,一边斟酌着修改歌词,直至顺口易唱到自己满意为止。6月15日,《新青年》刊载了这首歌的歌词配曲谱,这就是沿用至今的《国际歌》中文歌词。

  法文单词“国际”如果译成中文,只有两个字,而音节有八拍,不易唱好。瞿秋白再三斟酌,采用音译“英德纳雄纳尔”,他在译辞附言中解释,“各国都有译本,而歌时则声调相同,真是‘异语同声’,———世界大同的兆象。”

  执笔引路

  瞿秋白回国后不久,1923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要不要和国民党合作的问题。瞿秋白坚持国共合作,为大会起草了党的纲领草案,并被大会选为中央候补委员,负责宣传工作。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瞿秋白又被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从1923年1月回国到1927年7月这段时间里,瞿秋白负责主编党的理论刊物《新青年》季刊,又负责编辑《向导》、《前锋》两个刊物,还承担了国民党机关报《民国日报》的编辑和撰稿工作,1925年五卅运动中,瞿秋白又创办并编辑《热血日报》,一共撰写了200多篇文章,100多万字。他在这些文章中宣传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党在各个时期的政治主张,揭露帝国主义的血腥罪行和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给工农群众指引斗争方向。

  瞿秋白是共产党内最早指出武装斗争的必要性的人。他说,中国革命要将武装革命和群众运动同时进行,互为促进。五卅惨案发生后,他从帝国主义对工人群众的血腥镇压中发现,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必须着手建立工农自己的武装,要用革命武装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他说,“有平民之军队而后有平民之政权,然后可以雪耻,可以立国,可以求得我四万万人梦想中之自由与独立。”

  他还强调革命军队必须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1927年8月,在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后,他代替陈独秀,主持党中央工作。

  1930年9月底,中共召开六届三中全会,批判李立三冒险主义路线,但由于瞿秋白对立三路线的批判不够彻底,1931年1月7日,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

  会后,瞿秋白被提议继续从事政治工作,但他拒绝了。他在遗作《多余的话》中说,“我自己忖度着,像我这样性格、才能、学识,当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确实是一个‘历史的误会’,我本是一个半吊子的‘文人’而已……对于政治……实在是违反我的兴趣和性情的结果,这真是十几年的一场误会。”

  血洒罗汉岭

  1933年底,瞿秋白被派往中央苏区任执委会委员。

  1934年10月初,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决定战略转移,瞿秋白本以为会随大家一同转移,但最终被留在了苏区。

  临别前,他将自己的马送给了徐特立,又将自己的长衫披在了冯雪峰的身上。

  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向香港转移途中,在福建长汀被捕。后因叛徒出卖身份暴露,被关押在蒋介石嫡系、宋希濂的36师师部。

  6月2日,蒋介石密令枪决瞿秋白。军统、中统轮番派人劝降,刑期一推再推,最后,国民党失去了耐性。

  6月17日中午,一名勤务兵把一大盘酒菜放在桌上,瞿秋白问,“要送我上路?我早就准备这一天了!” 

  他在遗书中写道,“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但是,永别了,美丽的世界!一生的精力已经用尽,剩下一个躯壳。”

  瞿秋白自斟自饮完,前往刑场的路上,放声用俄语高唱《国际歌》。

  行至罗汉岭一处绿地,瞿秋白笑着点头,“此地甚好!”临刑前他要求,不能屈膝跪着死。

  □本报记者 吴伟 江苏常州、北京报道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