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陈巧茹为川剧再出发 决定“不等,不靠,不要”

2011年07月11日 10:17 来源:成都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本报记者 孟蔚红/文 张鸣/摄影

  主持人语

  时隔19年后陈巧茹再度站在梅花奖的舞台上。19年前,20出头的她便获得了梅花奖,实现了很多戏曲演员多年追求的梦想,如果就此离开这个已经不大景气的舞台,于己也算对曾经的付出有了交代,于团也无可厚非,少经费少演出少工资,让任何一个演员心灰意冷。陈巧茹曾经走过,最终又回归。这次,她不再等待,不再抱怨,为川剧的演出和市场开拓思路,积极进取,成为川剧在新时代传承与创新的一股新锐力量。

  本期嘉宾

  陈巧茹,成都市川剧院常务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青年表演艺术家。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二届文华表演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员奖、第十四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第四届全国戏曲电视剧“优秀演员奖”、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工花旦、青衣、武旦。主演的《白蛇传》《四川好人》《鸳鸯谱》《欲海狂潮》等大量剧目,被誉为“声、色、艺俱佳的文武全才”。多次赴西欧各国演出,为川剧赢得盛誉。

  采访手记

  2011年7月1日 成都市川剧院

  距离上一次采访陈巧茹,时间又过去了5年,我再次来到位于东风路那条小巷里的成都市川剧院,发现那里变化很小,进到门上写着“副院长”三个字的办公室,陈设跟几年前几乎一样,小小的房间里落地风扇很显眼,巧茹拧开它,说“我们这没有空调”,伴着一个很有意味的眼神。

  空气被扇叶搅动着似乎带着不情愿参与到我们的谈话中,不知道是不是受这个声浪的干扰,最后记录我们这次聊天内容的录音播不出任何内容,仿佛那个生动的下午不曾存在一样。在备受打击后的沮丧、慌乱、倒霉等各种情绪轮番表现后,我变得镇定并慢慢自信,因为我发现陈巧茹说过的很多话开始一句一句往外冒,伴随着的,是她眉飞色舞的神态,或是讲到动情处的热泪盈眶。我发现我完全不用那些录音,就能完成这篇采访,因为所有内容都在我的脑海里。我想,这一个得益于陈巧茹生动的表述,还有一个就是熟悉和了解。

  我认识陈巧茹是在她1992年进京演出争夺梅花奖期间,我们住一个房间,她演出,我发报道,她演出后的专家座谈会我还帮她草拟过发言稿。那时候的她,二十出头,走在北京灰扑扑的街道上,明艳出众,看上去有些小小的冷傲,其实是因为青涩。从此以后,我们延续着这份难得的友情,虽然中间有一阵我没再报道川剧的演出,但对她的关注却从没间断过,19年后的今天,她还站在川剧的舞台上,并且又一次摘得了梅花,我想我能懂得她在领奖时每一滴眼泪的含义。

  时光总能让我们变得敏感和脆弱,当我们回忆起这一切的时候,我俩的眼眶都会瞬间潮润。但是我很想对陈巧茹说,无论是作为一个生活中的陈巧茹还是事业上的陈巧茹,她都对得起这19年的光阴,这19年,陈巧茹一笔一画地写满了她作为一个演员的辉煌、失意、彷徨、浮躁、不屈、努力、进取,这所有的一切成就了她现在的成熟、智慧、淡定、坚强。眼前的陈巧茹,早已不是那个需要我帮着写发言稿的小女孩了,她有着更高的追求,更深的思考,更宽的视野,有着理性的判断,当然,也有着感性的热情,她讲起她要做的事的时候有那种恨不能马上冲出门就去做的劲头。我喜欢看她被梦想和憧憬鼓胀着的样子,这让她的眼睛更加明亮,神采更加飞扬。

  还有一件能让陈巧茹眼神明亮起来的事情,就是谈到她儿子的时候,这个阳光、懂事的小帅哥是陈巧茹人生另一件得意的作品。她从不娇生惯养儿子,而是和儿子像朋友一样交流谈心。我问,儿子会看你的戏吗?她说会,儿子看了后的意见是:妈妈你不要老是演悲剧嘛。说完,陈巧茹笑起来,笑得很满足。

  最近陈巧茹也玩上了微博,在微博上她很活跃,关心着方方面面的大情小事,当然最主要的内容还是她深爱的川剧,她的微博名就叫“川剧陈巧茹”。

  叙述

  搏,是她的性格,也是她的命运

  关键词

  坚持。二度梅。演员的奇妙……

  6月10日,第25届梅花奖在成都西南剧场颁奖。隆重的颁奖仪式,华丽的舞台,聚集了国内的戏剧专家,各个剧种的名角,热情的观众,令朵朵梅花倍感温暖和鼓励。“二度梅”获得者之一陈巧茹在发言时流下了热泪。

  我问陈巧茹,流泪是不是因为激动,她说不是,是因为感慨。要说激动,1992年第一次得梅花奖是真的激动,再度摘梅,心中真是万千滋味,太多的事太多的人在眼前一一浮现,不禁在心里轻叹一声:坚持下来,太不容易了。

  这19年,陈巧茹恋爱、结婚、生子,从一个懵懂女子成为一个拥有一份幸福美满生活的女人,但作为一个有着极强进取心的人,陈巧茹随着川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代的起起伏伏而一直经历着内心激烈的冲突。

  记得以前采访陈巧茹,她说,成名太早,正好遇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大潮冲击,川剧进入了低潮,失去事业目标,她陷入了迷茫,虽然爱川剧,但不能真正意识到川剧的价值,然后觉得不值,出去唱歌一场几百块,唱场戏下来才十多块。于是去搞化妆品,搞服装,钱是挣到了不少,可内心还是空落落的。这样彷徨了四年,到1996、1997年,陈巧茹开始认真想:应该怎么做?

  陈巧茹曾说过,她能再回到川剧舞台并且坚持到现在,是个奇迹。说到底,创造这个奇迹的,还是来自于她对这门付出了青春的古老艺术的热爱。这次,她从找编剧、找导演、争取领导支持开始,不是很会交际的她不断告诉自己:坚持,坚持。采访中她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她说每当碰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她就对自己说,再坚持一下,黎明就会到来了。这就是《青春涅槃》。陈巧茹在《青春涅槃》中一个人饰演郭沫若话剧《屈原》中的婵娟、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曹禺话剧《家》中的鸣凤等三个不同的艺术形象,同时完成了自己生命的一次涅槃。

  之后,陈巧茹被任命为川剧院的副院长,琐碎的行政管理工作更磨炼了她个性的急躁,30岁以后的她,少了埋怨,少了浮躁,更沉稳,更踏实,更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2002年11月,陈巧茹随同四川省川剧院参加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美琪大戏院演出魏明伦取材于《四川好人》、重新创作的《好女人·坏女人》,再度饰演剧中具有双重性别、性格的沈黛与隋达,荣获“白玉兰”表演奖。2006年8月,陈巧茹率成都市川剧院赴武汉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南方片),领衔主演川剧女作家徐棻根据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话剧《榆树下的恋情》改编的川剧《欲海狂潮》,荣获一等奖。

  陈巧茹不仅在舞台上呈现这些有着浓烈爱恨情仇、个性鲜明复杂的女人,她自己也在塑造这些人物的过程中学习做人,感悟人生。她说,人生只有一次,不可能样样都能尝试,我们做演员的就有这样的幸运,能在舞台上尝试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这就是做演员的奇妙之处,和让陈巧茹欲罢不能的原因之一。

  陈巧茹说自己的表演经历过一些变化,年轻时觉得一定要演漂亮的角色,中间是喜欢演一些能全面展示自己才能的角色,到现在,她更喜欢演一些内心丰富复杂的角色,比如去年排的《马前泼水》。

  这样一个勤奋、努力、不断追求的陈巧茹再次获得梅花奖,的确是实至名归。现在的陈巧茹更明白一个演员得到肯定不只是一个梅花奖,她说,很多老艺人,比如像蓝光临老师就从没得过梅花奖,但大家公认他的艺术造诣比得了梅花奖的演员有过之而无不及,又比如他们剧院的蔡少波,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员,第一次冲梅失败后,因为超龄,再也没有得梅花奖的机会了。这些都让陈巧茹对得奖淡然了许多。当然,作为一个演员来讲,有这么一个努力的目标也不是坏事,现在是水到渠成,“大家都说我早该得二度梅了,比我还着急,这个效果很好。”陈巧茹俏皮地笑了起来。

  关键词

  不等,不靠,不要。制作人。剧目工作室……

  陈巧茹曾在微博里感叹:现在搞戏真难,不但要有经费还得有好剧本,就算排出来,也演不了几场。传统艺术真是太难了。

  这样的感叹,相信凡是戏剧界的人都不会陌生,等、靠、要,是绝大部分戏曲工作者的无奈状态,这样的状态,的确会急坏一些有抱负有追求的演员,尤其是女演员,眼看着大好年华就这样逝去,那真是急啊。

  陈巧茹急,她决定不等,不靠,不要,她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陈巧茹经常教育儿子要好好读书,说妈妈要是能多读些书,现在会更好,但她也知道,如果她读了很多书,也许很多事情就不会去尝试了。正是这样的莽撞,让她拥有了很多宝贵的人生经历。

  外表看起来柔媚甜美的陈巧茹,其实是个脑子一刻也闲不住的人,她说有时候想法多得会让她兴奋得睡不着觉。她也不缺乏行动力,在去年推出了“陈巧茹剧目试验工作室”,引起各方强烈关注,她由此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制作人。

  成立工作室时,剧院当年演出的剧目、经费、人员都已确定,而没有参与到这些项目里的人员就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身为副院长的她想,何不就以我的名义成立一个工作室,自己找资金来排戏,自己找市场来营销?当然,说是找资金,其实基本就是陈巧茹个人投的资,如果赔了还不就是赔了。陈巧茹说刚开始时真的还有几分悲壮。

  让陈巧茹欣慰的是,她的这个想法得到了文化局领导的支持,也得到了同行的支持,徐棻老师为她专门改编了《马前泼水》这出老戏,更让她欣慰的是,参与这个戏的所有人员积极投入的精神状态,这些都更坚定了她的信心。演出后,来自观众的好评和追捧让他们大受鼓舞。《马前泼水》不再死守剧场窗口卖票一条路,剧组以走出去的方式,扩大观众群,用多渠道营销拓宽川剧市场。她说,根据《马前泼水》的故事结构和剧情编排,他们分析该剧特别适合大学生观众市场,所以该剧在锦江剧场首演后,就开始了成都各大高校巡演。校园巡演受到了大学师生的追捧,首轮演出达到13场,收入近20万元。仅仅4个月,《马前泼水》就收回了80%的成本。

  今年又有好消息传来,有关部门推出了剧目补贴政策,凡新创剧目得到认可的都可以申请补贴。陈巧茹已经把报告交了上去,如果能够批下来,那这个戏就基本收回了投资,接下来的演出就会有收益了。

  这个经历让陈巧茹更加觉得,如果做事,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但如果不做事注定死路一条。搏,是她的性格,也是她的命运。

  在这种不断进取不断寻找的过程中,陈巧茹发现,在川剧的观众中开始出现了很多年轻的面孔。

  《马前泼水》又接到成都双年展的订单,今年10月还要再演两场。

  关键词

  院长。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传承传统……

  这次梅花奖南方片的竞演和颁奖在成都举行,作为东道主,成都市川剧院责无旁贷地配合文化局,投入到安排兄弟院团来蓉迎来送往的工作中,在繁重的接待任务之余,陈巧茹不放过观看演出的机会。记者看完上海京剧团王珮瑜主演的《赵氏孤儿》出来,在剧场门口碰到兴奋的陈巧茹,她对我说:好看吗?这种传统的演法是不是又简洁又大气?你有机会来看我们的《马前泼水》吧,也是这种风格,也很好看。

  这几年,在各种场合,在采访中,对传统剧目的整理、传承,是陈巧茹经常谈到的话题。对传统的重视,多少来自于她身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重任,但对传统剧目的认识,她其实经历过一个过程。她说,年轻时常听别的剧种的同行说,你们川剧怎么怎么美,表演怎么怎么好,没感觉,甚至不以为然。可渐渐地,演多了,别的剧种的戏看多了,也逐渐体会到了川剧的独特和深厚。她笑着说:你看,走了一大圈,又回到了起点。

  “如今川剧院600多人中有300多位离退休职工,每年都有一些老艺术家离开,走一个人就带走一些传统剧目,传承保护工作非常紧迫。”陈巧茹打算以她的工作室为依托,一部一部抢救。她说,只有将这些传统剧目完整保存下来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使之适应现代人的口味。

  现在最让陈巧茹苦恼的是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能持续不断演出的平台,为此她又动开了脑筋。她说,其实很想去读读书,但现在不可能脱身,一有机会,她喜欢到处去听听课,历史的,文学的,管理的,都听。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