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研讨会发言摘登(2)

2011年07月11日 11:12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历史观 国家观 艺术观

  《旗帜》总编导 闫 东

  文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创作的一个主要类型,担负着展现历史沧桑,传承民族精神,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旗帜》的创作得到了台内台外的重大支持,汇集了各方面的精锐力量,从而成为众多大型文献纪录片中制作周期最短的作品。

  一、文献纪录片的历史观。用电视传递历史,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文献。作为文献纪录片,影像资料所容纳的历史信息,直接体现着创作者对历史的尊重和敬佩。为了增强历史文献的感染力、说服力和真实感,《旗帜》在史料运用上,不仅有珍贵的文献展示,包括大量的同期声,还对60位高端人物进行深入采访,他们大都是相关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人,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通过他们的讲述来还原历史,走进历史,使个人的人生历程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使历史更有生命,更有温度。

  二、文献纪录片的国家观。在多年来从事大型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中,我和我的团队深知,文献纪录片是国家话语的表达,需要站在国家的高度审视自己的创作过程,用镜头、画面、声音、剪辑等多种方式来塑造国家画面的神与形。《旗帜》正是紧扣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对党的不同时期、重要人物,进行了准确表述,汇聚成主流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为了使国家话语表达更具视觉化和触摸感,我们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90年历程中走过的红色路线,跨越七省市,实施了央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航拍。《旗帜》解说词也改变了传统的叙述方式,让观众更充分地走近历史人物。

  三、文献纪录片的艺术观。历史真实同思想性、艺术性是相辅相成的,《旗帜》中动画技术的应用,便是对此作出的诠释。由于一些文献资料无法找到,我们就用技术手段来弥补资料的缺失,在实际资料的基础上加入艺术处理。另外,在表现形式上,《旗帜》也力争另辟蹊径,比如片头设置,以及用现场的气氛同期完成配乐创作等等。

  总之,文献纪录片是政治诉求与电视艺术的高度融合,需要完成对规定的表达、对政策的表达、对历史事件典型影像的编辑,是电视创作者政治智慧和影像记忆的有机统一。历史观、国家观、艺术观,决定我们的价值观和创造力,也决定作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电视创作者只有不断思考和实践,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更好地履行媒体工作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

  影像史料功不可没

  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 金德龙

  史料,尤其是影像史料,在一部片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旗帜》拍摄过程中,曾寻找了1万多分钟的历史资料,其中采用了300多分钟珍贵的影像资料,许多影像史料如果不去挖掘恐怕就会湮灭流失。可以说,影像史料对于《旗帜》这部文献片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旗帜》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为什么选择了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选择了改革开放。这个历史的必然使人们感受到170多年来,中国的仁人志士和先进分子所走过的奋斗道路。

  第二,影像再现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在《旗帜》这部片子当中,有许多大家熟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生动的图像很好地还原了我们的历史真相。比如说太平天国,长征,遵义会议等等。这种历史真相的再现,给观众很强的震撼。

  第三,深刻阐释了历史的结论。解说词紧密联系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把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史实与论证结合起来,对一些深层次问题和人们的现实关切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深刻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建立新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四,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影像再现和纸质再现的重要区别在于,影像以生动的画面,生动的语言,有冲击力的形象,告诉人们历史是怎么发生的,事件是怎么形成的。

  第五,形成很大的视觉震撼,增强了观众收视的效果。观众通过影像再现能够很好地接受我们片子当中阐释的思想、理论、观点,深刻感知我们先辈所走过的艰难历程,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

  文献纪录片要有“大视野”

  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舒东

  作为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反映和真实记录中国共产党90年波澜壮阔历史的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的创作有许多值得梳理和总结的地方。

  一是文献纪录片的创作要有“大历史观”。《旗帜》把党的历史置于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中,置于国际社会大背景之下,紧紧围绕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深刻阐释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鲜明揭示了这种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使该片极具震撼力和说服力。

  二是文献纪录片的创作要有“大人文观”。《旗帜》在史料的取舍运用方面,从实际出发,从具体事例出发,既旁征博引,又注意个案;既有宏观方面的史料、数据和信息,又精选了微观典型事例;既有对历史的清晰审视,又有对现实的厚重思考。该片没有用抽象的概念演绎和繁琐的逻辑论证,而是把严谨的历史结论用通俗清新、富有哲理的语言娓娓道来,用人民群众身边鲜活的事例和翔实权威的事实和数据去说话,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这种“大人文观”是作品能够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的创作基石。

  三是文献纪录片的创作要有“大艺术观”。在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中,政治宣传与艺术表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思想性与艺术性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旗帜》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技术,制作了若干个动画镜头,如“长征”、“太平天国”等段落,形象生动,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吸引力,让历史在瞬间有了生命、有了触摸感。特别是片头的设计,采用“实拍钢水浇铸党徽”的独特创意,艺术化地传达了“中国共产党经过90年风雨,千锤百炼、百炼成钢”这一主题,深刻地表现了全片的宗旨。这样的艺术呈现不再局限在点滴的绚丽,而是着眼于宏观视觉效果,是一种值得学习的“大艺术观”。

  尊重历史 还原历史 高于历史

  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教授 邵维正

  《旗帜》这部大型文献纪录片拍得非常成功,因为它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又高于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要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的舆论、点评要从历史的现实出发,论从史出。作为一部文献纪录片,《旗帜》是尊重历史的典范。《旗帜》在还原历史方面也下了很大工夫,17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怎么把它真实反映出来?撰稿组和编导人员挖掘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比如八国联军侵华,比如清帝退位诏书,再比如邓小平讲话的手稿,这些都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的本身是不能改动的,但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总是在不断加深。中国近现代历史已经过去了170多年,我们站在今天的视角上来看待历史,有很多地方和过去看到的不一样。比如历史规律,从170多年中国近现代历史当中,我们总结出了基本的历史规律,即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整部片子的布局上,这部片子很明显是重心后移。改革开放这一部分,在全集当中占了6集,以主要的篇幅来反映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反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说,撰稿组和编导精心谋划,独具匠心,把我们党成立90年来最现实、最辉煌的地方浓墨重彩地展现出来,弘扬了历史的主旋律。

  总之,这部片子突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主题、主线、主流,反映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文献纪录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