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南京郊外山麓的三块巨石:总重量达到3万吨之多

2011年07月12日 14:32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南京郊外山麓的三块巨石:总重量达到3万吨之多
明孝陵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在江苏省南京市郊外的阳山山麓,躺卧着三块巨大的石材。从它们的外形上来看,分别像是中国传统石碑的碑座、碑额和碑身。今天,这三块巨石被称为阳山碑材,如果由它们组成的石碑被树立起来,高度将是惊人的78米,这相当于一栋26层大厦。而它的总重量,竟然可以达到3万吨之多。

  究竟是什么人开凿了它们?这三块巨石的用途又是什么呢?

  在阳山脚下不远处,坐落着一个小村庄,它拥有一个不寻常的名字——坟头村。

  在当地人的传说中,这座村庄原来是一处巨大的坟墓,埋葬在这里的死者,都是当年开凿阳山之上那几块巨石的工匠。在开凿的过程当中,先后有三千多名工匠丢掉了性命。

  今天,我们一时间很难去考证这个说法的真假,但是“坟头村”这个真真切切的名字,仿佛是在印证着这个令人惊愕的故事。

  如今,这三块巨石被称为阳山碑材。

  □这项规模如此巨大的工程,是谁下令建造的呢?而建造它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贺云翱,南京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多年来一直对南京地区的历史有着特别的兴趣。阳山山麓的那三块巨石,也是贺云翱研究的对象之一。

  在清代学者袁枚的《小仓山房文集》中,贺云翱看到了这么一首诗——洪武大石碑歌。诗中这样写道:“青龙山前石一方,弓尺量之十丈长,直斩奇峰为一座,欲负不负身尚卧,碑如长剑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学者,长期生活在南京地区。在南京周边地区,除了阳山碑材之外,也找不到与诗中相对应的石碑。所以,袁枚诗中所说的大石碑应该就是阳山碑材。

  从袁枚所写的诗名来看,阳山碑材之前被冠上了“洪武”元名,洪武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年号。但是,在保存至今的历史记载中,学者们找不到朱元璋下令开凿阳山碑材的任何文献资料。而且,像阳山碑材这样规模巨大而劳民伤财的工程,以朱元璋的历史作为和人物性格来看,似乎存在着矛盾之处。

  贺云翱介绍:朱元璋是一位较为节俭的皇帝,他在位时所进行的工程,大多是出于实际的政治和军事考虑,以他的性格来看,不会下令建造这样的工程。

  袁枚所生活的时代,距离明朝初年已经相隔了三百多年。洪武大石碑歌仅仅提供了一条线索,并不是可以确信的史实。

  终于,在明代大臣胡广的私人著作中,贺云翱找到了这么一篇文章——《游阳山本业寺记》。游记里写道:明永乐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的一天,因为要为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修建石碑,他奉命和另外两位大臣前往南京郊外的阳山,察看在那里进行的石材凿刻工程。

  同样,在《明世宗实录》中,人们又找到了这样一段记载:嘉靖七年十二月丁酉,当时的礼部右侍郎严嵩在写给皇帝的奏折中,有“昔太宗文皇帝建碑孝陵,得美石于阳山,学士胡广有记……”的字句。

  这段记载从侧面印证了胡广所写游记的真实性。从胡广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判断,阳山碑材是明成祖朱棣为自己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陵寝树立石碑所进行的工程。

  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明孝陵,作为明代开国皇帝的陵墓,开创了明代帝王陵寝的规模建制,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都是模仿明孝陵而修建的。

  但是,那块巨大的阳山石碑并没有出现在明孝陵内,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小得多的替代品。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建造于明永乐十一年,此碑的高度为8.4米。碑文长达2746个字,记叙了明太祖朱元璋起自寒微,举义讨元,平定天下,艰苦创业的生平经历。这块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也是今天南京地区体积最大的石碑,而容纳它的碑亭尽管顶部已经不存,但是保留下来的四壁仍然显得十分宏伟,在当地人的口中,这座巨大的碑亭被叫做“四方城”。在抗日战争的南京保卫战中,因为它的高大坚固,甚至被用作抵御日军进攻的一处作战据点。

  如果是阳山碑材竖立在这里的壮观情景,令人难以想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明成祖朱棣会为他的父亲朱元璋进行这样一项看似疯狂的工程呢?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六百多年之前。

  公元1368年,明王朝正式在南京建立,在君临天下之后,朱元璋需要面对的是每一个帝王都为之辗转难眠的问题——对皇权的维护。在朱元璋的眼中,那些曾经与自己出生入死的众多武将功臣,已经成为了威胁皇权的政治势力,生性多疑的皇帝在大肆屠杀功臣宿将的同时,选择了广建宗室,大举封建的方法。

  面对大漠尚存的北元势力,朱元璋分封自己的儿子到各地,以此来巩固皇权。

  在众多的藩王之中,晋王、宁王和燕王最为特殊。他们的封地分别为太原、大宁和北平。这些地方靠近大漠,为了巩固边防,朱元璋特别赋予了他们带兵统军的大权。

  在长期的军事生涯中,这些拥有兵权的藩王练就了优秀的军事素养,在明朝军队中培养了忠于自己的亲信势力,也萌生出日益膨胀的政治野心。在他们当中,最突出的就是位于北平的燕王朱棣。

  在南京明孝陵的附近有一座陵寝,与明孝陵相比,它的规模显然要小了许多。尽管如此,它的主人还是享有皇帝的名号。只不过,在墓主人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真正地君临天下。他,就是朱元璋的长子,大明王朝第一位皇太子——朱标。在朱元璋的如意算盘中,将来那些手握重兵的藩王们所要拥护和服从的,就是他们的长兄朱标。

  但是,这位据说是仁慈而大度的皇太子朱标,却没能活到自己登上皇位的那一天。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92年的四月,皇太子朱标病死了。朱元璋并没有在自己的儿子里再立皇太子,按照中国传统的封建嫡长继承制度,他把目光投向了第三代,朱标的长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成为皇位的继承人。

  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年轻的朱允炆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他这个孙子的年号却是建文。从字面上看,两者的寓意相差甚远,也预示着祖孙俩在政治抱负上的巨大不同。

  □在建文帝登基后所面对的问题当中,最迫切也最让这位年轻的皇帝焦虑的就是那些手握兵权的藩王们。那时,燕王朱棣不但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而且也是朱元璋所有活着的儿子中年纪最大的,一个是位登九五之尊的侄儿皇帝,一个是皇室家族中辈分最高,实力最强的叔辈藩王,一场血肉相残的政治杀戮,即将上演。

  朱允炆先动手削藩,将周王橚贬为庶人,革去王封,迁置云南蒙化。又处置了四位藩王,1399年初,以贪虐罪,削代王封,贬为庶人,幽禁大同。岷王楩废为庶人,徒置漳州。湘王柏(太祖十二子),封藩荆州。建文以王府擅杀人等罪,遣使拘捕。湘王惧祸,在王府自焚自杀。将齐王召至京师,以有人告变为由,废为庶人。

  在建文帝解决了五位藩王的同时,燕王先是装疯卖傻,以此来麻痹皇帝派来监视自己的大臣。建文元年的七月六日这一天,这场政治斗争终于进入了摊牌的阶段。燕王朱棣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在北平誓师起兵,一场叔侄之间的战争爆发了,在历史上,它被人们称为“靖难之役”。

  在这场战争的一开始,燕王凭借着自己多年的准备和丰富的军事经验,主动出击,在今天河北的真定三战三捷,击败了老将耿炳文统帅的30万建文帝军队。建文帝换上了李景隆为大将军,历史上的李景隆是一个无能的贵族公子哥。

  李景隆统帅着50万军队,直接向朱棣的起家之地北平发动了进攻。在朱棣的还击之下,全军大败而归。建文二年四月,两军又在河北白沟河决战,李景隆再次战败,朱棣的兵锋直指山东济南。在这里,他终于碰上了自己的对手。

  济南的大明湖北岸,坐落着一处名叫铁公祠的建筑。它修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祭祀的就是当年坚守济南,保境安民的山东参政铁铉。

  铁铉是明朝初年著名的官员,曾经被朱棣的父亲朱元璋所赏识,特意赏赐给他一个名字叫“鼎石”。朱棣初次进攻济南,本来以为很快就可以攻下。然而济南军民在铁铉的带领下,抵抗了3个月之久。最终使朱棣蒙受了很大的损失,败退北平。

  在济南城下失败之后,朱棣再一次在今天的山东聊城与建文帝的军队展开大战,在这场被称为“东昌之战”的战斗中,朱棣误中圈套,他率领不到一百名部下被几万敌军包围,失败和死亡近在咫尺。

  但因为建文帝在出兵前对将领们说过:勿使朕负杀叔父名。这样,几万军队谁也不敢伤害朱棣,眼睁睁看着他逃出了重围。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