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学术期刊数字化面临三个转变

2011年07月13日 17: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数码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神话般地改变着现实世界,而且创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崭新世界:网络世界。在网络时代,谁忽视互联网、拒绝互联网,谁就可能失去机会,失去未来。学术期刊也不例外,同样遭遇了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术期刊界普遍认识到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从何下手、如何切入却又是大家普遍感到困难的问题,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迫切需要新思维、新理念。

  从学术生产者向学术传播者转变

  学术期刊的本来目的就是传播学术,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传统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着重在文章修改、文献核查和校对等方面,可以说是学术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发行方面花精力不多,普遍存在发行量不大、传播范围不广、学术成果的转化率不高等问题,传播的范围极其有限,主要是为学者、学术界服务。互联网为学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学术期刊原本就具有的传播功能将得到彰显,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首先需要确立传播意识。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一个学术期刊社在互联网时代就是一个学术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传播中心,它不仅是学术的生产者,还是学术信息的传播者;不仅服务于学者、学界,还服务于社会各界,从而架起学术与实践相互沟通的桥梁,提升学术对社会的影响力,增进社会理性。这种传播意识的确立,将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打开思路,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打开空间。

  从被动数字化向主动数字化转变

  学术期刊数字化需要技术与内容的结合、需要技术方与内容方的精诚合作,但是在目前的条件下,两者都难言完美,掌握内容的对技术显得陌生,掌握技术的对学术缺乏了解,技术与内容的分离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的一大困难。

  从我国期刊数字化的工作进程来看,目前仍然是以技术和技术方为主导,学术期刊社由于受传统工作方式的影响,缺乏网络技术人员和必要的投入,还无法自主进行数字化建设工作,可以说基本上是被数字化。

  从早期的情况看,许多期刊社还未来得及细想甚至没有细致阅读协议条款就加入了国内的几大期刊论文数据库,这固然有利于推动学术研究、推动学术资源的转化利用,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应当是学术期刊的主动数字化,只有学术期刊的主动数字化才能真正推动学术活动方式的创新,才能产生网络时代的网络学术,才有学术创新的意义。

  当前,学术期刊主动数字化建设有许多工作要做:要有投入意识,要配备相关的技术人员和编辑人员;要有合作意识,要主动加强与大型数据库的合作和联系,也要加强期刊之间的合作和联系,共建共享的数据库,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要有创新意识,要主动探索学术成果的二次开发利用,主动探索社会需求,要根据期刊特色和地方特色主动探索特色数据库的建设。通过投入、合作和创新,建立学术期刊社的特色网站和特色数据库,更好地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服务。

  从纸质期刊数字化向数字出版转变

  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社的数字化探索多局限于将纸本的内容搬上电脑,加入国内几家大型学术期刊论文数据库,在互联网上有偿或无偿使用,这实际上是纸质期刊数字化仍然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没有向内容开发层面提升。学术期刊数字化更广阔的前景应该是着重内容的开发和推广,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的路径应该转向创办出版数字化期刊、探索数字化出版。

  数字化期刊可以突破纸质期刊的版面限制,也可能突破出版管理的刊号限制,有可能将期刊社拥有的学术资源通过数码技术或互联网最大限度地挖掘、整理和传播,现有的综合类期刊社可以出版系列数字期刊,探索综合类期刊与专业期刊相结合的发展方向,也可以根据理论观点、研究方法、研究材料的差异细分刊物,从而更加贴近学术研究过程,为学术理论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

  (作者系《学术研究》主编。本文根据作者在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