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从《夏鼐日记》感受大师的品德与才华

2011年07月18日 09:41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王世民

  誉满国内外的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毕生的真实记录,时间跨度五十多年、总计440万字的《夏鼐日记》,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这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本人作为亲沐先生教泽三十余年的学子,有幸与先生子女一道进行日记的整理,历时十个寒暑。面对日记的详细记述,重温先生不平凡的学术经历,回忆自己亲历的日日夜夜,从1952年在北大聆听他讲授考古学通论课程,到在他直接领导下从事秘书工作和各项编撰工作,记忆犹新,思绪万千,从而更加深切地感受这位大师的高尚品德、多样才华和卓越业绩。

  整理夏鼐先生的日记,难度是很大的。他这五十多年时间,每天接触过哪些人和事,都有十分具体的记载。大部分时段,日记以行草体书写,字小如豆(甚至字小如蚁),内容涉及许多方面的专门学问,辨认全部中文还比较容易,而大量外文的人名、地名、书名和专名,将其准确地录人并括注译文,就相当困难。经多方请教有关专家,力争使之得到较好的解决。

  整理《夏鼐日记》的过程中,对于先生的品行,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勤奋。夏先生从青年时代到晚年,无论公私事务怎样繁忙,总能忙中偷闲坐下读书。他的日记中,对每天读什么书、读多少页,几天读完、共计多少页,都有详细的记载。古今中外,方方面面,从人文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可谓无所不读,范围既广,效率又高。夏先生学识渊博、视野广阔,绝非偶然,完全是他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的结果。他不仅注重实际,而且注重理论。早在学生时代就阅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反杜林论》、《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以及普列汉诺夫、河上肇等人的著作。后来又注意阅读西方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不同流派的代表性著作。他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前四史”、《资治通鉴》、《尚书》、“三礼”,以至唐诗和明清笔记,也都下过一番功夫。

  第二是谨严。夏先生阅读各种书刊,往往贯穿着相互对校和追本溯源的方法,以期谨严地探求真知,而不能容忍粗疏,不愿迷信权威。就读清华时期,选修名师陈寅恪“晋南北朝隋史”课程,所写作业对陈师的北魏时期中原汉人“无服兵役义务”说提出商榷,获得“所谓甚是,足征读史细心,敬佩!敬佩!”的赞许批语。所作对历史系主任蒋廷黻、清史名家萧一山著作的书评,曾不留情面地公开指出他们的许多硬伤。留学英国时期,原本师从一位中国美术史教授,发现学不到日后真正有用的东西,便断然改换门庭,知难而进,转攻埃及考古学,迅速出色地掌握艰深的专门学问。夏先生坚持谨严的治学态度,也就造就了中国考古学界的优良学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考古研究所编辑出版的书刊,包括英文提要、英文目录,几乎都在出版前经过他的仔细审阅。夏先生审阅所内外许多同志的文稿,阅读国内外新出版的刊物,往往在日记中留有批评的文字,某一篇文章“写得较好”,某一篇文章或某一本书“错误很多”,是怎样的错误。

  《夏鼐日记》真实地记录了这位新中国考古工作的指导者,为新中国考古学的健康发展引航掌舵、辛勤耕耘的历程。夏鼐领导国家考古研究中心机构三十余年,主持制定考古研究的长远规划,亲临现场主持和指导一系列重要发掘。他以娴熟的发掘技巧,在数九严寒的中原大地,第一次成功地剔剥古代木车痕迹。忍着病痛潜入阴暗的北京定陵地宫多日,亲手清理万历帝后棺内的糟朽文物。还具体指导过长沙马王堆汉墓、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广州汉代南越王墓等项发掘。直到去世前几天,仍然不顾年迈,远道前往骄阳似火的洛阳附近,视察偃师商城遗址发掘工地。

  夏鼐十分重视与相关科研领域之间的协作,积极引进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放眼世界文明发展领域;并且为保护祖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与各种破坏文物的错误言行进行坚决的斗争。至于夏鼐本人的具体学术研究,对中国史前考古学、中国历史考古学,以及中国科技史和中西交通史,都曾作过深入的探讨,作出许多开拓性的卓越贡献。日记对其一系列名篇的撰写过程,也都有所记载。这样一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的实录,不仅是整个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上难得的重要史料,而且处处体现他本人一贯坚持的勤奋、谨严治学精神,对于我们后辈学者,特别是青年学子,无疑将有莫大的启示和教益。

  《夏鼐日记》的内容十分丰富,文笔也很生动。夏鼐生前与国内外学术界有广泛的交往,足迹遍及国内大部分省区,出访过十多个国家。日记既记录了各地名胜古迹的牌匾和碑刻文字,风土人情、社会新闻乃至市场物价,还记载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坛掌故,本人和友人的一些诗作。尤其难得的是他与许多老一辈的学术大师近距离接触的情况,其中有早年聆听鲁迅、章太炎、伯希和、斯坦因、罗素讲演的情景,考古学方面得到傅斯年、李济、梁思永,及皮特里、惠勒、柴尔德等的悉心指导,与高本汉讨论某些青铜器真伪和古代汉语语音,与郭沫若讨论中国文字起源问题,以及与胡适多次促膝夜话,与李约瑟数十年交往,等等,风趣十足,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相关链接

  夏鼐(1910~1985)是我国杰出的考古学家,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在就读清华大学历史系时期,他师从陈寅恪、钱穆、雷海宗、蒋廷黻等名师,与吴晗、钱钟书等被誉为清华园的几大才子,先治中国近代外交史,后转中国近代经济史,在史学领域已经崭露头角。留学英国期间,他得到埃及考古学泰斗皮特里等名师的器重,努力学习古老的埃及象形文字,提出独到的见解;系统地进行了古埃及串珠的断代研究,在该课题的研究中作出了至今无人超越的突出贡献,成为中国第一位卓有贡献的埃及考古学家。

  夏鼐本人的学术研究,具有学识渊博、视野广阔、治学谨严的特点。他在中国史前考古学、中国历史考古学、中国科技史的考古学研究以及中西交通史的考古学研究等领域,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贡献。

  留学回国之初,他在抗日战争后期的苦难岁月,前往甘肃地区考察将近两年,经历自然和人为的种种艰辛,取得中国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卓越成就,从而确立了在中国考古学界的地位。解放前夕,他曾一度代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等职。夏鼐领导国家考古研究中心机构三十余年,主持制定了考古研究的长远规划,多次亲临现场主持和指导北京定陵、长沙马王堆汉墓、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广州汉代南越王墓、洛阳偃师商城遗址等重要发掘。

  由于他在考古学领域的重要贡献,夏鼐先后荣获英国学术院、德意志考古研究所、美国全国科学院等七个外国最高学术机构颁发的荣誉称号,人称“七国院士”。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