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岳南谈大师:陈寅恪的个人境界无人能及

2011年07月19日 10:20 来源:辽沈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大师也要吃饭要喝水

  中国近现代的诸多文化体系与上世纪初涌现的一批大师有关:陈寅恪、梁启超、蔡元培……为什么那时大师成群地出现?他们又是如何在颠沛流离的一生中,留下了那么多后人无法超越的文化印记?

  致力于民国时期文化研究的学者岳南所著《南渡北归》三部曲就是以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北大等名校南迁并组成西南联大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陈寅恪、梁启超等人的思想历程以及真实生活。日前,岳南就《南渡北归》三部曲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陈寅恪的个人境界无人能及

  岳南花了8年时间,搜集整理了20世纪最后一批大师的珍贵资料,所写都是大师们最为真实的生活状态。而作为一个时代文化符号的大师们,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秉性性情,拿到当下依然有着迷人的魅力。

  记者:您在书里写了这么多的大师,哪个最让您难忘?

  岳南:陈寅恪,他做学术是单打独斗的个体;而傅斯年,他代表了一个制度的飞跃,象征着集体。陈寅恪是他个人的高度,没有人能达到;而傅斯年,他创造了辉煌,造就了一个群体。这两个人是后人无法超越的,从研究学术到人格魅力。

  记者:那个时代文化大家们的精神拿到当下有什么意义?

  岳南:正像陈寅恪所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他们一直追求的,而这也正是我们现在所缺乏的。看看现在大学校园里的文化氛围就知道了。回归到这两句,才能够有发展,才会有进步。当年这些大师们的学术高峰,人格的力量,他们爱自由,也爱独立的精神,对当下的学术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接受不了“戏说”是落伍

  岳南在《南渡北归》中的笔法令很多书迷和读者有所质疑,他这种似乎更加偏重“八卦”的写法未免与人们想象中的大师们的水平和地位有所差距。

  例如,在首部《南渡》中的第九章“似水流年”中,他写到徐志摩便有如此描述:“此时徐志摩出洋已三年,在欧风美雨吹拂的花花世界,已蜕变为摧花折枝的情场老手。林徽因情窦初开、妙龄含春的音容笑貌,令徐志摩一见惊为天人。欲火难耐中,徐很快使出几十年走南闯北练就的八卦勾魂术与七步麻醉散,向林徽因发起爱情攻势,其用情之烈,完全可以水泊梁山一派人物中在孟州道上十字坡开人肉包子铺的孙二娘有一拼。 ”

  对于读者的这些质疑,岳南表示:“很多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人接受不了这样的写法,他们已经落伍了。大师也是要喝水,要吃饭,需要女人的。 ” (下转C09版)记者 宋波鸿

  记者:很多书迷和读者说您的作品有戏说的成分,您同意吗?

  岳南:不承认,我书中有那么多出处,都是铁证如山,不是胡来的。大师的生活也有戏剧性,他们也都是要吃饭要喝水的,当然有的也需要女人,比如徐志摩。那些抱有古旧思想的人真的落伍了,他们可能接受不了我这样来书写文化大家们,但我写的这些都是他们的生活本身。

  记者:《南渡北归》这套书,第一、二部都是在2011年1月出的,第三部是在5月才出,这期间第三部在整体风格上有没有什么变化?第一部叫《南渡》,第二部叫《北归》,第三部叫《离别》,这里面有没有什么用意?

  岳南:没有。三部书的稿,我是一起交的。最开始,是在陈寅恪的一首诗获得的灵感,当年他从北平到广西的路上写下,“北归一梦原知短,如此匆匆更可悲。”因此第一、二部原来叫《痛南渡》、《梦北归》。

  第三部写的是从1949年到1978年之间的事了,就叫《伤离别》。之所以会“伤离别”就是因为,我笔下提到的每个文化大家都死去了,跳湖的跳湖,上吊的上吊,他们都相继离去,都各有归宿。

  记者:接下来您还准备研究点什么?

  岳南:接下来想研究一下这一代大师的父辈甚至更前一辈的人,以及他们家族兴起和文化保存与延续的问题。也就是在探讨大师成群地来之前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脉络。如果这个探讨清楚了,读者对大师的认识也就更进一步了。

  岳南简介

  岳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考古文学协会副会长,现居北京。著有《复活的军团》《日暮东陵》《天赐王国》《风雪定陵》(合著)等考古纪实文学作品十二部。另著有以知识分子学术精神与情感命运为主体脉络的《陈寅恪与傅斯年》、《从蔡元培到胡适》、《李庄往事》、《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等10部,多部作品被翻译为英、法、德、意、日、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销量已达数百万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