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石鲁作品《转战陕北》:塑造毛泽东的革命胸怀

2011年07月19日 16:05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转战陕北(国画) 石 鲁

  毕 玺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开始集中兵力向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采取攻占共产党的党政军指挥中心延安的战术,试图达到动摇军心、瓦解意志的目的。3月18日,在国民党军进攻延安的枪炮声中,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告别了居住10年的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战略转移。次日上午,西北野战兵团主动放弃延安。当天下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即进入延安,占领了一座空城。

  西北野战军撤离延安后,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习仲勋等亲自指挥下,依靠陕北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与比自己兵力多达10倍的国民党军队在陕北高原不断周旋。3月29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工作。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河北平山,担负中央委托的工作。此后,毛泽东、周恩来分别使用李德胜和胡必成作为化名(表示解放战争必胜、中国革命必成),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安定了民心,鼓舞了陕甘宁边区和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提高了人们必胜的信念。

  1948年3月23日,在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在望的时候,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前往河北平山西柏坡。4月21日,解放军收复延安,毛泽东在离开延安前所说“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的预言不久后即成现实。

  石鲁的作品《转战陕北》创作于1959年,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该画构思独特、意境深远,用传统山水画表现了革命历史重大题材,令人耳目一新,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新路。

  《转战陕北》是石鲁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而创作的,他的这幅《转战陕北》和以前的作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在表现这一历史题材时,多以毛泽东指挥千军万马为画面主要内容,而石鲁的《转战陕北》却创造性地以山水为主,毛泽东和警卫员只在山水间占很小的位置。石鲁在这幅画中采用了间接描绘的方式,内在的表述还是叙事性的,但画面的主体构成却是山水。他通过描绘西北的大山大水,塑造了一个大气磅礴的空间,把观众带到了一个具体的历史情景之中,唤起了观众的联想。在画面上虽然看不见千军万马,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在大山大壑间隐藏着千军万马,画家用间接的方式暗示出宏大的历史场面。

  这幅画融合了高远和深远两种表现方法,通过独特的构成方式,塑造了毛泽东的革命胸怀和英雄气概。前面的近景是高远法,山体巍峨雄壮,用了纪念碑式的构图方法,再加上笔墨十分厚重,给人以崇高伟大之感,很好地衬托出了毛泽东高韬远略、气吞山河的伟人形象。近景山体上竖直的墨线压住厚重的色调,显示出直冲云霄的势头,而这种势头又被长短不一的横线多层次地截断,遏制了上冲的感觉。这样一来,在山体中就积聚了一股沉厚的待发之力。而位于画眼位置的毛泽东侧立像则是一条未被截断的竖线,所有蓄积于山体中的上冲力在这里得到了爆发,人物所占空间虽小,却有天地一人、统领山河之气魄。人物设置偏向画面的右侧,又面向画外,这样就将画面之势引向画外,冲向更广阔的天地,形成画面宏大的精神气度。远景以深远法画成,由浓而淡、再浓再淡的墨色,使画面向远处无止境地延伸,创造出辽阔的意境。这样高远和深远的结合,在横与纵的空间,以有限的画面表现了无限的意境,使这幅作品具有了雄健博大的风神气度。据说这一构图形式的灵感来自于从飞机上鸟瞰延安宝塔孤耸于陕北高原上的形象。石鲁以其独到的眼光和创造性,把这一原本壮阔的自然形式转换为艺术形式,使《转战陕北》意境开阔、气势逼人,成为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的经典。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