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半糖》:我并不爱你,我爱的是你爱我

2011年07月21日 08:45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没有理由不喜欢李伯男的《半糖》。这是一个活的戏,是彼得·布鲁克所说的immediate theatre,它尊重了观众的感受,也尊重了观众的人民币。相比之下,很多主旋律与经典作品的制作却是死气沉沉的,观看它们,不是怀着调侃的心情忍受折磨,就是装出正襟危坐的样子自欺欺人。《半糖》却在选题与形式上直面现实,能够触碰到观众的内心。相处多年的情人间的那种疲倦,爱与自由间的艰难选择是人人都会面对的主题。类型化的人物设计、充满生活气息的台词和日常生活场景的安排使得笑点得以立体地展现。在娱乐观众这一点上,《半糖》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问题是,戏剧创作真的需要向观众做出无条件的让步吗?布莱希特显然是不会认同的,他认为戏剧首先应该是教育观众的。我们中国的观众显然是被多年的戏剧教育以及其他艺术教育吓破了胆。今天,戏剧工作者,谁都不敢大声说要教育谁了。然而,把一切主动权都推给观众,并以此赚取他们的钱,难道这真是现代艺术产业的奥秘?那么,作者去哪里了呢?

  《半糖》并不全然是个取悦观众的戏,在这一问题上,它是暧昧的。一方面,它努力地试图去表达真实。在人物设定上,它让男孩和女孩不均等,并让女孩说出这样的台词:“我并不爱你,我爱的是你爱我。”如果这个台词是整个戏的重心所在,那么《半糖》向经典就靠近了。但是,另一方面,整个戏却又试图缓解这一深刻的矛盾。从整个演出看,认为女孩不爱男孩恐怕并不能成立。如果女孩的台词是她真实的想法,那么当他们分手后,女孩不会再回头了。如果要让戏更有戏,那么女孩应该可以设定成为富商的小三,这样,人物的心灵才能够挖得更深入。但是,《半糖》显然不准备这么做,因为这么做将会冒犯观众,这些观众是怀着悠闲的心情来享受的,你刺激了他们,他们下次就不来了。

  但是,观众必须被刺激,甚至被激怒。剧场不仅仅是训练演员的地方,也是训练观众的场所。只有不断被刺激,观众才能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才能真正做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里“怜悯”是与“恐惧”放在一起说的,结合古希腊悲剧来理解,所谓的“恐惧”表达的更多的意思是对旧有道德体系崩溃的恐惧。只有让观众意识到道德的困境和人生的缺口,才能鼓励他们怀着更强的意志跳过去。如果戏剧把这些缺口都遮掩了起来,尽管世界变得美好了,但冷不丁什么时候你就栽下去了。

  所以说《半糖》还可以再勇敢一点,再勇敢一点就是真相了。在演出的结尾,导演安排了另外一对新人结婚。显然,他应该意识到了,如果让男女主角正面和好会把戏彻底做俗。因此,和好是和好了,但好得很暧昧。然而,为什么我们没有一点勇气让他们分开呢?为什么已经这样设计人物了,还需要有这样的大团圆结局?女主角为什么就不能有一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呢?女孩最后说:“其实两个人在一起也可以半糖。”乍听起来这是非常智慧的话,但事实上,它是把矛盾盖过去了。

  最后,尽管不是很忍心,但有个问题不得不提:五年后,是否还会有剧团排演《半糖》?或许,这从来都不是李伯男考虑的问题,也不是戏剧创作者首先应关注的问题,但它确实是个问题。“勇敢一点”并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才华。“勇敢一点”是不是我们就会有《偷心》(closer)可以演几年,就会有《通往黑夜的漫长旅行》(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可以演一个世纪?高子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