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毛边书流行挽救了什么? 纸质书将成艺术品

2011年07月27日 08:05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曾经在上个世纪初的文人中流行一时的毛边书,近来成为炒作的对象,并且有越来越火的趋势。

  传统的图书出版业日渐衰落,作为上千年文化传播的承载物——书籍,正在夕阳下放出最后的余晖。这并非仅仅是媒体的论调,无数学者、作家甚至包括出版界业内人士,都曾表达过同样的担忧。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这句名言仍旧被时常引用的时候,书籍本身,已经不再是文明的承载者和传播者,而是成了收藏、炒作、增值等等的工具。作家哲夫说,把书籍变成收藏品,变成投资的商品,这是一种悲哀。

  毛边书成为流行热

  毛边书起源于欧洲,在上个世纪初,曾经在中国文人中流行一时,鲁迅、郁达夫、林语堂、周作人等诸多作家都是其道中人,鲁迅还为此自诩“毛边党”。

  毛边书本是文人的爱好之一,鲁迅曾说:“我喜欢毛边书,宁可裁,光边书像没有头发的人——和尚或尼姑”,著名作家、文学史家,也是著名的“毛边党”之一的唐弢也曾说:“朴素,自然,像天真未凿的少年,憨厚中带些稚气,有点本色的美。至于参差不齐的毛边,望去如一堆乌云,青丝覆顶,黑发满头,正巧代表着一个人的青春。”

  实际上,毛边书一开始就是少数文人之间流行的小游戏,印数极少,一般都是一批书留十来本,以供作者收藏或者赠友。即便是在鲁迅、林语堂的时代,毛边书也并不受市场的欢迎,常有书店、读者误以为是次品,因此被退回。

  但是在今天,毛边书变成了出版商推销的手段,有很多是专门出版不裁切的毛边本,批量发行,网上出售的毛边书非常多,甚至有专门的毛边书店,以收藏、增值等吸引购买者。

  作家出版社编辑王宝生说:“毛边书本来是个雅事,自己拿刀边裁边看,是一种享受、把玩和品味的过程,和藏书票一样,非常少。倘若把它变成一个赢利的模式,一种商业手段,那就完全失去毛边书的本来的意义和价值了。因此,毛边书并非不可出,但把握度很重要。要是当成收藏和增值的东西,当年的邮票不就是前车之鉴吗?”

  贵和少不是进步

  毛边书的收藏热,并非是图书市场繁荣的标志。恰恰相反,是出版业夕阳西下的象征。

  对此,哲夫说:“书籍本来应该是承载文明、普及文化和知识的载体,应该让人用最少的钱读最多的书。在解放初期,那时候书非常朴素,包括各种名著,都出简装本。开放之初的出版业也曾经辉煌一时,大量的优秀的出版物曾经给无数人带来阅读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但是在现在,这个到处都是高楼林立、追求金钱的社会中,书也一样,极尽奢华,比谁更高档,我在书店经常见到抱着书看一天的人,不是他们愿意在书店里人挤人的地方看书,而是书太贵,买不起。”

  时尚文化滚滚而来,以商业为目的的出版业让哲夫担忧,他说:“尽管出版商都瞄准了市场,但出版业仍旧不景气,这不仅仅是商业的错,也有社会诱导的原因。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依靠牺牲环境,超前消费后代的财富和资源,形成畸形的商业社会,这种畸形的商业社会也必然带来畸形的文化社会,文化的土壤正在消失,文化日渐衰落。还是以文学图书为例,体制上原本是学习苏联的,到了今天市场时代,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改变,但是下面的出版机构已经先被推入市场,两种不同模式的交错下,不管是创作还是出版,都陷入了一个怪圈。”

  电子书不能承载的

  如果说畸形的商业化让人们改变了对书的态度,那么技术的进步则彻底改变了书的命运。

  这个时代,电子阅读已经越来越流行,阅读的介质也不再仅仅是电脑,手机、电子书等等,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但是,同样也有不少人认为,电子阅读和传统的纸质阅读性质不同,它无法带来纸质阅读的乐趣、沉静和思考。

  哲夫说:“电子书的发展确实让纸质书越来越受排挤,但是电子书毕竟无法代替纸质书给人的感觉。一本书可以反复地读,今天读一页,明天拿起来再读一页,它给人的是安静的心情,深沉的思考,而电子书则是一种浏览式的,浮光掠影的信息吸收,不能让人真正地进入一种阅读的境界。我在国外遇见过一些地方,或者咖啡店,或者其他场所,常常举行读书会,一群有同样爱好的人们,定期聚在一起同读一本书,当然不是电子书,而是纸质的书,有时候可能一个人就朗诵一小段,甚至几句,一本书慢慢读完,可能要一年。我想他们是在固守一种东西,一种人类精神的精华,不仅仅是书的内容,也是书本身。”

  王宝生也认为电子书无法完全取代纸质书,他说:“出版业确实是夕阳产业,但是它不会消失,最起码一两代人中不会消失。在中国这个有悠久的印刷史的国家里,纸质书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所培养成的文化习惯并不容易消失。而且,一个小孩子可以在电脑上获得知识,但不可能让他在电脑上完成文化和艺术的启蒙,电子屏幕培养不出来作家,也培养不出来画家、书法家。”

  眷恋来自于习惯

  不过,现实的局面是,电子书的便宜、方便和快捷,正在被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纸质书还有那么大的魅力吗?

  著名学者喻国明说:“随着技术的发展,普通书承载知识和信息的功能,电子书是可以担当的,而且,电子阅读越来越方便,拿在手里,躺在床上同样可以读,不再需要坐在电脑前才能阅读。”

  人们对于纸质书的眷恋,并非是纸质书多么不可替代,而是阅读习惯使然。喻国明说:“任何一种媒介都有惯性,一旦习惯,就不容易改变。现在年纪比较大的人,都是从读纸质书开始,而看电脑,更多给人一种很正式的、工作的感觉。我想,推崇纸质书而不习惯电子阅读的人,大都是45岁以上的。年轻人很少有不习惯电子阅读的,而更年轻的一代,从小在电子阅读中长大,他们以后不会有和电子阅读的隔膜,就如同我们读纸质书一样自然而然。”

  至于说纸质书和电子书给人的感觉不同,喻国明说:“不同的介质、不同的方式对人的大脑的刺激不同,这也是正在研究的问题。测试证明,纸和电子屏幕刺激大脑的部位不同,电子屏幕更多是情绪、感性上的刺激,而纸张则更多是逻辑和理性上的。目前来说,这些研究正在进行中,更多、更准确的结果还需要时间。至于说电子阅读让人浮躁,其实并非如此,让人浮躁不能沉静、不能深入思考的是信息的繁荣,不是电子技术的问题,同样的信息量,纸媒也一样会浮躁。我们研究的也是同样的内容在不同介质上对人的刺激不同,这和信息的有限无限不是一回事。”

  纸质书将成艺术品

  随着电子书在社会越来越普及,纸质书会消失吗?这可能是多数眷恋纸质书的人所共同担忧的。

  哲夫说:“人类的历史是用纸张来记录的,任何电子产品都无法代替。我也常常上网,但更多是看一些新闻、读一些资料性的东西,如果是阅读经典作品,一定会读纸质书。纸质书承载的是文化和文明,当整个世界纸质书消失的时候,人类的文化和文明可能也将随之消失。”

  作为出版人,王宝生认为纸质书不太可能会消失,他说:“会没落,但不会消失,未来可能是纸质书和电子书并行的时代。电子书承担了更多信息传播的功能,而纸质书则更偏向于艺术的、审美的价值,那个时候,捧一本书读,可能成为一件高雅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它带给人的,是另外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你有一柜子的藏书,与电子书相比,这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喻国明也认为,纸质书在未来,可能要更偏向于它的附加价值,他说:“在电子时代,纸质书要寻找新的生存方式,它会越来越注重于精神、文化、历史等方面的附加价值,不仅仅是信息的承载者,而是带给人文化的感觉、历史的思考。”

  毛边书挽救了什么

  不过,这种附加价值显然不光是卖得贵,比如毛边书,少量的时候是一种雅趣,但当它成为一种商品时,必然会味道全失。

  哲夫说:“如果以为毛边书的流行是纸质书价值仍在的体现,那恰恰错了,它只是一个商业行为。原本是一种享受和优雅的文化行为,但现在它只是一种逐利的方法,追求的是文化之外的目的,和阅读和文化无关,它既不是纸质书价值的表现,也不能挽救纸质书的命运,恐怕更多是纸质书没落的一曲挽歌。这是今天这个畸形的商业社会所带来的结果,一些原本高雅的东西被亵渎,这是一种悲哀。”

  原本是为了读书的乐趣,却变成商业的行为,王宝生说:“毛边书更适合一些杂记、小品,个性化明显的作品,并非所有的书都适合,而且应该是极少量的,这才有意义,也是本身便有的特点。如果把它变成商业模式,本来的好事情也就没有价值了。”

  晨报记者 周怀宗

  毛边书

  即印刷的书装订后,“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削”,看书时需将书页裁开,因为不是机器切割,所以裁后的书边并不整齐,摸起来毛茸茸的,故曰“毛边”。

  毛边党

  毛边书始于欧洲,在旧时代文人中比较流行,一般用作赠友、收藏等。鲁迅爱毛边书,曾自诩“毛边党”。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