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保护古村落不应忽视其民俗遗产

2011年08月02日 16:1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曾海津

  中国乡村社会在现代化大潮的冲刷下,正迈入急剧的社会转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古村落已全面濒危。古老的空间格局和传统的古风遗韵正渐行渐远,令人忧思。抢救古村落,保护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已成为不得不正视的现实。

  冯骥才说,当文化记忆和文化标志一起消失的时候,当我们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身首异处之时,我们甚至会在跨入现代化社会的同时,也退回到蛮荒的史前时代。冯骥才的焦虑表达了我们普遍的忧虑。在当前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护古村落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古村遗存已经为数不多。更让人担忧的是,某些开发者打着保护古村的旗号,在挖掘古村旅游价值的同时,却让古村落失去了古村的精魂。虽然古村落旅游价值开发无可厚非,但旅游价值应该建立在每个古村落本身文化特性或文化内涵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对每个古村落本身特性文化意义的理解,对古村落想当然地盲目改造和重塑,只会导致古村落面目全非,甚至完全丢失它们原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鲜活完整的传统古村落包括民居、庙宇、祠堂、古树、亭台楼阁、古戏台、碑廊等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包括与之唇齿相依的各种民俗、民间信仰、民间故事以及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落保护刻不容缓,古村落的民俗非遗保护更不容忽视。

  古村落浓缩了中国文化的民族密码和历史细节,是一个地方的秘史,也是一种民间文化鲜活的标本。古村落汇集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展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古村落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样式和文化象征,它们沉淀着特定地域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古村落承载着特定地域厚重的历史,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根基性地位和永续性价值。

  2006年在“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概括了四种值得借鉴的保护模式:以原生态、人与自然诗意和谐保护为主的浙江西塘模式;以多样化传统建筑的保护为主的江西婺源模式;以民间博物馆的保护为主的晋中榆次模式;以古镇与新城区保护为主的云南丽江模式。这四种模式各有千秋,也各具优缺点,值得深入探讨。笔者认为,古村落保护应该上升为国家立法层面,成为一种政府行为,只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并落实经费支撑,古村的保护才有保障。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拓宽视野,多学习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外的古村保护经验,不仅要把作为物质形态凝固下来的“躯体”部分保留,更要把大量靠人的言行传承下来的“灵魂”部分,即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加以保护,使古村落不至于成为“空巢”。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