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我们走在大路上》:呈现“铁西钢花”的异彩

2011年08月04日 16:10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曾经炼就共和国第一炉钢水的车间里,最后一炉钢水浇铸出“铁西”二字,老工人拿出勋章抛向炼钢炉以纪念去世的工友……大型诗话情景剧《我们走在大路上》,为纪念建党90周年近日在沈阳公演。剧中对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的全面再现,让观众感动振奋。

  沈阳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火红的年代迄今,沈阳的产业工人以主人翁的身份,创造了500多项全国第一。沈阳的工业群中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铁西,铁西区曾经是全国瞩目、创造了很多工业奇迹的地方。

  如何在舞台上呈现沈阳老工业振兴之路?《我们走在大路上》别开生面地通过沈阳市铁西区这个“点”,以铁西区一个工人家庭中新老两代劳模的感人故事为主线,融话剧、诗歌、音乐、舞蹈、影像为一体,展现出沈阳老工业基地艰辛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作为工业文明的建设者,工人阶级在经济上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他们的生活和实践,是社会和时代最富气概、最有力度的场景。工业题材的舞台剧,必须具备对理想、奋斗以及家国情怀的向往与呼唤,洋溢着阳刚、向上、积极和充满力量的美学追求。

  《我们走在大路上》深情抒写了工人阶级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气概。全剧分为“奠基的炉火”、“磨砺的铮骨”、“振兴的步伐”三幕,剧情从铁西区的一个告别仪式开始,通过老劳模老铁的回忆,一幕幕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产业工人创造的众多全国第一的光辉历史。改制以后,以老铁的女儿铁花为代表的铁西产业工人纷纷下岗,而随着舞台大屏幕上的列车缓缓驶过白雪覆盖的旧厂区,铁西又迎来了新生。铁花等下岗工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走出困境并成为科研骨干和新劳模,用事业的振兴告慰老一代产业工人。剧中工人的生活经历串联起了新时期工业建设时期的辉煌和艰辛时刻,作品呈现的历史内容和展示出的现实生活超越了工业题材本身,叙事气象丰富。

  透过作品可以看到主创人员用情之深。作品的策划者唐明和编剧商国华就生活在沈阳老工业基地,他们对工人和工业题材创作怀有深厚的感情。商国华创作了大量的工业题材诗歌和报告文学,这次正是以沈阳铁西工人为原型完成剧本创作。他说:“我的语言来自铁西的工人,创作灵感也来自他们。”作者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对工人的敬重之情,使其准确地把握了《我们走在大路上》的精神内核,透过老工业基地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产业工人精神面貌和自觉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被生动呈现在舞台之上,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作品的另一特点,是让工人们登上舞台展现他们真实的生活。用导演官美华的话说,这是“全国独一份儿”。参加演出的200多位演员中,除了十位专业演员,其他都是业余演员。这些业余演员来自各行各业,利用工作业余时间来参加演出,其中还有下岗工人,大家虽不是科班出身,但纯真质朴的表演,对自己家乡的浓厚感情深深地打动了观众。这部集多种艺术元素为一体的舞台剧,以话剧形式推进情节、表现人物,以诗歌形式表达思想,抒发情感,以音乐舞蹈丰富内涵、感染观众,以影像展示交待背景、烘托气氛,收到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一直以来,工业题材的舞台剧创作较少。当许多作品陷入 “泛工业写作”、执迷于用抽象的历史剪裁多彩的生活、用情感纠葛代替工业书写的庸俗叙事时,这部由辽宁省委宣传部总策划,沈阳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铁西区委、铁西区人民政府等联合创作的作品,是一次真诚并有创新性的尝试,是对生活热切呼唤的回应,对伟大时代的真诚歌颂,它在舞台剧如何表现工业题材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任闻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