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通讯:《包身工》厂房原型被发现 九十年依然如故

2011年08月04日 23: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上海8月4日电 题:《包身工》厂房原型被发现 九十年依然如故

  作者 陈婷婷 徐明睿

  “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

  上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作家夏衍的经典报告文学《包身工》淋漓尽致地描述了上海纱厂包身工的境遇,成为反映上海30年代产业工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时隔近90年,《包身工》中的厂房原型在上海被发现。中新社记者4日探访仍然蕴藏着旧上海工业时代气息的杨浦区福宁路99弄。

  这里就是夏衍笔下“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90年过去了,长方形的工房区域仍然保持原貌,还是像鸽子笼般均匀分布。除了红砖墙已经消失不见,其他情况和夏衍文中描述的几乎一样。

  当地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说,上世纪30年代,这里周边都是日资棉纺厂的生产、生活区域。福宁路对面就是原沪东织布厂的后厂门,包身工们走不到50米就到厂里。“1949年之后,多数包身工进入国棉十五厂进行新的调配”。

  住在弄堂30号的程老先生已年过九旬,曾经是日资纱厂的管理人员,对于当年的情景依然记得清清楚楚。“这里都是纺织厂工人,我们都是两层房子,每一层房子不隔的,都是通的,每一间房子都是楼上一家,楼下一家。”程先生说,“一家一般住17个人,没有厨房间、卫生间。”

  据居委会人员介绍,这些房屋建于1921年,距今已过去整整九十年,而房屋的格局依然没有大的变化:一楼前部是厨房,后面两个房间;沿着几乎90度的木楼梯上到二楼,有一个大房间和亭子间;再沿楼梯上到三楼,是后来搭建的阁楼。

  对于这样一处凝结着上海历史记忆的建筑,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专家王安石认为,重点在于保护它的人文记忆。他认为,这类建筑本身没有很大的保护价值,主要是人文历史方面的价值值得保护。

  这位专家建议,可以在包身工原来的房子中设置一个陈列室,保留历史的记忆。(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吉翔】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