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谈赖声川《新暗恋桃花源》的舞台探索

2011年08月05日 16:55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暗恋桃花源》剧照

  霍明宇

  日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杭州红星文化大厦·红星剧院主办的《新暗恋桃花源》舞台探索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

  越剧与话剧的混搭

  《新暗恋桃花源》由浙江省杭州市红星剧院制作,赖声川执导,创排于2010年。其将话剧与越剧熔为一炉,把“暗恋”与“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故事嵌入一个戏剧框架结构。与会者认为这是一种可贵的探索。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茜在致辞中说,《新暗恋桃花源》确实是一个新模式戏剧,在同一个舞台上用悲喜两种形式、两个剧种、两种历史背景下的情节,来表现两个意境深邃的完整剧本,值得探讨。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指出,越剧跟话剧的混搭很出色。这个戏表面上是嬉笑怒骂,实际上寓意深远。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本身就是一个政治寓言,所以我觉得这个戏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戏。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贾志刚指出,这个戏同幻觉性的戏剧舞台完全相反,公开地表明了舞台的假定性,承认戏就是戏,可以对生活进行夸张或者说比生活更高。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宋宝珍认为,“暗恋”的文本和“桃花源”的文本有对称性,以片段化、场面化的情节演绎了不同风景下的人生画面。

  用艺术去思考人生

  中宣部文艺局副巡视员梁鸿鹰说,赖声川追求原创,不愿意走跟别人相同的路。当下,我们的新作多了,但是作品艺术上和思想内涵上能否经得起琢磨,值得反思。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葵说,云之凡和江滨柳两个人的生离死别,确实有着非常清晰的政治背景,就是两岸的分离。《新暗恋桃花源》在追求娱乐性的同时,核心的东西是使人感动的。《中国戏剧》原副主编王育生指出,该戏是有文化内涵的戏剧,是好的戏剧。同时,体现了两岸艺术交流的价值。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指出,当娱乐业发展到今天,有必要提出“娱乐道德”的观念。娱乐产品也需要经过严肃、严谨、高品质的制作,而不是粗制滥造。赖声川的艺术追求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所所长吴文科说,看完戏后,令人感到人生无奈,人生无常,但是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要去探索,用艺术去思考人生。

  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向云驹说,这个戏“后现代”的视角不能避开,后现代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拼接和重组,本剧里有两个剧组的碰撞、话剧与越剧的碰撞、虚拟与写实的碰撞、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喜剧与悲剧的碰撞。

  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徐涟认为,这部戏剧作品首演于26年前,但它所讲述的故事直到今天仍然不过时,还是在直面当今现实生活和人的情感普遍遭遇到的困境,这证明了这部戏的经典性所在,也是其价值所在。就话剧与越剧版《新暗恋桃花源》来说,混搭的尝试非常有意义。这种尝试扩大了越剧的受众面,让一些也许从未走进越剧剧场的话剧观众第一次了解了越剧。特别是3位越剧演员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光彩,使得这部戏有了新的观赏点,越剧部分的编排有许多出彩儿的地方,也让我们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越剧、看待传统戏曲,能够亲身体会到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她提议可否将这个戏全部做成越剧,那将会是一部充满当代意识的新戏曲。越剧版《新暗恋桃花源》的成功,反过来也会给戏曲发展一些新的启示。她认为戏曲应当放下身段,关注现实生活、关注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传统戏曲包括折子戏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表现的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戏曲人与戏曲研究者值得深思。

  巨大情感表现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陶庆梅说:“暗恋”和“桃花源”两个故事一个是生离,一个是死别,带给这个戏巨大的情感动力。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教授胡薇认为,《新暗恋桃花源》的越剧部分特别有光彩,可见传统戏剧的魅力只要找到合理的载体,永远不会过时。另外,每个人心中实际上都有一个桃花源,这是“暗恋”和“桃花源”拼接在一起的情感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基础。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指出,赖声川创作这个戏的根本,实际上是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的运用。《新暗恋桃花源》成败都有。成,因为“桃花源”有很大的表现空间,局限在于,新版还处在草创的初步尝试阶段,还有待“经典化”。

  此外,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季国平说,这部戏演了20多年,主创人员创作以及市场推广等,值得我们关注。杭州红星剧院总经理程俊等演出出品方的代表还对《新暗恋桃花源》的创作缘起和过程做了详细介绍。 霍明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