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艺创作走进“微”时代?微小说、微电影渐流行

2011年08月08日 07:58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微博、微小说、微电影日趋流行

  文艺创作走进“微”时代?

  新华社记者 黄小希

  “自打微博横空出世,你写个求爱信要是超过140个字,你都发不出去!谁有空去看你伤春悲秋?”

  一位网友的感慨,折射出微博在当下的流行程度。

  作为一种新媒体,近两年微博的发展可谓“神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期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

  微博的东风,不仅吹来了“微”观念的普及,也催生出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等新鲜事物。一方面,寥寥数语并不妨碍一篇微小说完成人物的塑造与情绪的表达,90秒的时长同样可以演绎一个情节紧凑的电影故事;另一方面,手机、电纸书等阅读终端,让人们得以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碎片”,微小说、微电影等恰好在“体型”上契合了人们即时消费的诉求。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鸣就认为,现代人生活的快节奏与多元性,催生了空闲时间的零散性,“长电影看不了,可以看微电影;长小说看不完,可以看微小说。”

  今年以来,一些网站举办的微小说大赛、微电影节,着实激发出网友们的原创热情。有人由此认为,微小说扩大影响范围是不可阻挡的,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的文学“地图”。

  但也有观点认为,微小说、微电影仅是迎合了“微”时代下公众浮躁的内心。一些出版界人士预言,微小说前途渺茫,不会对传统文学产生任何的冲击和影响,甚至不能称之为文学。影视界也不乏对微电影的批判之声,称其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广告或者“片花”。

  “纵观文学的发展历程,每一次传播方式的进化,必然引起文体的演变。网络的发展产生了网络文学,网络博客的出现又衍生出博客文学,如今,微博的产生和发展又使微博文学作为一种新文体开始出现。”张鸣表示,虽然字数限制让微小说在思想以及内涵方面有所欠缺,其成长发展也未必成熟,但作为文学发展史上的一种新形式,微小说独特的文本样式和内在品质也许将推动文学取得新发展。 

  然而在一些人看来,微小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生事物。确切地说,它是短篇小说的一个“品种”,是网络时代背景下对汉语文字之美的回归。140个字的限制,逼迫作者锤炼语言,去掉繁复的形容词、副词,文字因此简洁、干净、有张力。一如阿·托尔斯泰所言:“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

  对于目前由《老男孩》等掀起的微电影热潮,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微电影突破了传统电影“高高在上”的姿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小人物、小命运、小细节或是虚构“悬念”、“奇观”等方面。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指出,微电影有自己特有的构思和表现方式,属于一种新的虚构作品的形态,可以是一个虚构的小片段、虚构的小情境或者小故事,内容更加生活、更加轻喜剧,更适合于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观看。

  “微电影的出现,打破了电影制作专业化的‘门槛’,其发展将呈现多样化趋势。它既可以由专业团队精心打造、形成固定的商业模式,也可以是业余人士不求收益的自娱自乐,还可能成为一些准专业人士推介自身的平台,帮助年轻导演走向大银幕。”尹鸿认为,具备技术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微电影不会昙花一现,而将作为一种草根与精英、业余与专业共生共存的多样化艺术形态,获得多元化的持续发展空间。

  无论各方观点如何,微小说、微电影能否健康持续发展,避免昙花一现,关键还在于能否在有限的表现空间里真正给人以阅读、观影的愉悦,反映当下社会现象,留给人们回味的空间,震颤受众的心灵。这也是文艺创作的本意所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