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范周:构建“文化中国”是中华复兴的历史要求(3)

2011年08月10日 16:23 来源:中国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要选取中国元素使之国际化

  不拘泥形式要“借船出海”

  中国网:那么您认为该如何提升我国国际文化形象呢?

  范周:我认为构建“文化中国”这一国际形象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去思考:

  第一、挖掘中国文化的传统资源,研究国际受众心理,选取合适文化元素,进而使其国际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外传播中不能一刀切,在文化形象的构建中必须有所区别,有所分离,有些文化因素是可以国际化的,而有些文化因素则是需要保护起来,让它保持原有的民族特性。不论是文化走出去,还是文化产业走出去,都必须在这一原则下进行系统的思考,要挑选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化因素,通过一定的包装,让它走国际舞台,参与国际竞争。

  当前我国的国家形象尚不是十分明确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在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并没有能够体现中国式思维的一个因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在传播文化形象中,并没有考虑国际受众的心理需求。拿中国的图腾“龙”为例,“龙”是皇权的象征,一直是王权和霸气的象征,它的形象对于中国文化历史了解甚少的外国人,更多是看到龙的凶猛残酷,充满霸气和攻击性、挑战性。它远没有凤凰、龙凤呈祥等显示温和、吉祥如意的形象,也没有反映出中华民族善良、友好、爱好和平的这样一个民族本性。

  另外,西方世界对于佛教和儒家文化在没有更多了解的前提下,总是把龙和保守、封建、迷信划上等号。而中国佛教倡导的是平和,注重人性张扬和挖掘,中国儒道追求修身养性,倡导是以民为本、天人合一,充分体现了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因此,在重塑和构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的时候,我们应该非常重视和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面形象和积极元素,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重塑能够真正代表当今中国形象标识物和载体。

  第二、创新文化产品的形式,寻找普世化的包装手法。

  国际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开始的互动之所以存在并不清晰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不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的意识形态的隔阂而产生的疑虑以及不信任;另一方面中国不重视外部世界的反映,不善于通过战略传播平台系统地推销自己。当下国际上一些对中国怀有偏见的人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缺少了解。

  以怎样的方式来叙述中国自己的故事,重新塑造和推出充满和平、和谐理念和寓意的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是当前整个中国对外话语权构建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的文化资源很多,但没有创造出象“一休哥”、“哆啦A梦”那样传遍世界的动画形象;我们历史悠久,却没有拍出一部像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等风靡整个亚洲的电视剧。我认为问题在于我们表述的方式过于中国化,我们的情节设计过于中国化:中国式的思维喜欢复杂化,矛盾越多越好,矛盾越集中越好,而对于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人来说,他们会看不懂如此复杂的情节,而这些简单质朴,通过视觉技术等包装后的韩国电视剧却大行其道。

  一个电视剧不在于它的剧情到底有多么跌宕起伏,而在于其中蕴含了多少人类共同向往的感情因子、文化因子,蕴含了多少能唤起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情感共鸣,因此我们的文化产品特别是影视产品,必须注重包装的手法,通过场景的营造,技术的支撑等等,将中国的精神文化渗透进去,而非整体打包生硬的推介出去,或者叫做“宣传”出去。

  第三、在文化产品的营销模式上应该借船出海,不拘泥于形式。文化产品的走出去和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具有举轻若重的地位。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界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产品的内容特色性不强,二是国际营销手段贫乏。文化产品作为一个经济产品,一旦形成,其价值只有在交换出去之后,才能实现最终的经济价值。但是以何种形式进行交换,这是当前营销模式中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在中国文化的输出上,我们可以直接输入其他国家举办孔子学院,那在文化产品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模式,与国外文化集团、文化企业合作,直接进入国外市场,进行销售甚至生产。

  是否可以直接收购国外的电视台或者参与国外电视台的经营,依靠海外的制作团队打造中国文化元素的影视剧?是否可以争取在海外落地,营造中国式的文化主题公园,深入国外的民众生活?文化产业的核心在于创意,而不在于在哪个地方生产。同样,营销讲究的是最终效益,而不是过程。

  因此在未来文化产业的市场营销中,一方面我们要主动出击抢占市场高地;一方面我们必须要创新观念,积极与国外公司进行合作,“借船出海”,为我国文化产品顺利进入国际消费群体铺好道路。(文/钟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