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三代人排三版《万水千山》 波澜壮阔为理想(图)

2011年08月10日 16:3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三代人排三版《万水千山》波澜壮阔为理想(图)
1975版《万水千山》剧照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本报记者  翟  群

  【新闻背景】

  1952版话剧《万水千山》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红军长征的艺术作品,是被称为“红军戏剧家”的陈其通将军的代表作。该剧截取了长征中的几个片段,艺术地再现了波澜壮阔的长征历程,塑造了红军指战员的英雄形象。“抢夺泸定桥”“飞夺天险腊子口”“陕北胜利会师”等章节来源于红军的真实故事,“翻雪山过草地”是陈其通的亲身经历。剧中主人公李有国、罗顺成、赵志方、李凤莲等人均有生活原型,又高于生活。李有国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他那句“让革命骑着马前进”也成为中国戏剧艺术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

  《万水千山》的创作和演出得到新中国两代领导人的关怀和重视。1952年,《万水千山》首次公演轰动全国,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并接见了演职人员。1975年,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万水千山》重排,并增加了人物和情节,由原来的6幕增至10幕。1975版《万水千山》在北京一上演便震动全军,“长征精神”也给“文革”后百废待兴的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1975年复出后的第一项社会活动,邓小平专程邀请了在京的聂荣臻、王震等老战友一同观看该剧,回顾难忘的战争岁月。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长征胜利75周年,由中华文化促进会组织创作排演,以湖南省话剧团为演出班底的复排版9幕《万水千山》今年6月14日在重庆首演,并沿着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进行全国巡演,9月23日将到北京演出。

  2011复排版《万水千山》经过了一年半的策划构思,今年1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媒体见面会。10余名穿着红军军装、戴着八角帽的老红军代表,举着有234名老红军签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军旗合影留念。复排组委会特别邀请王定国、王定烈、黄静波、蒲文清、涂通今等老红军代表担任顾问。

  “长征很苦,但是用现代人的话来说也很酷,因为它能使你成为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从瑞金出发的那十来万人,有近90%的人用牺牲诠释了什么叫‘取舍’,什么叫‘光荣’。”王定烈说。

  三代人排三版《万水千山》

  “我的爷爷叫陈其通,是1952版《万水千山》的编剧。爷爷1932年参加红军,属于红四方面军,15岁开始长征,翻过雪山,走过草地。长征胜利以后,爷爷采访了众多红一方面军的战友,以他们的经历为主线,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万水千山》的剧本创作,那时他还不满20岁。爷爷后来担任了《万水千山》的第一任导演。”

  “我的父亲叫陈嘉陡,是2011版《万水千山》的改编和导演。和爷爷一样,父亲喜爱《万水千山》,喜爱创作。他是演员出身,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曾在爷爷执导的1952版《万水千山》中饰演红军连长王德强。”

  “从小就从爷爷、父亲那儿听说过许许多多排演《万水千山》的故事。我为他们感到自豪和骄傲,也为能够参加此次《万水千山》的演出庆幸。或许有一天,我也会导演一部我心目中的《万水千山》。”

  说话的是陈其通的孙女陈嫣嫣,她在2011版《万水千山》中扮演“李凤莲”一角。

  从1952年到2011年,《万水千山》已经走过近60年。对于当年参演的老演员李淑芬、牛翠敏、李宝义、陈惠良等而言,《万水千山》不仅仅是参演过的一部话剧,也影响了他们一生。

  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教授刘宗佑是1975版“李有国”的扮演者。他回忆说:“1974年夏天,我进入了新版《万水千山》剧组。1952版的《万水千山》早就被拍成电影,当时是由著名演员蓝马饰演‘李有国’,我不知道看过多少遍。得知由我来演‘李有国’这个角色,我太激动了。”由于是后加入剧组的,剧中又有大段慷慨激昂的台词,刘宗佑的压力可想而知。在两个副导演的帮助下,12天里,他拿下了15幕戏(包括马营长一角的戏份)。每天排练完,他身上的军装脱下来可以拧出一大杯汗水。

  为了帮助刘宗佑找准“李有国”的心态,陈其通导演让扮演“罗顺成”的梁玉如排练的时候不光说台词,还把自己内心所有的心理活动说出来。梁玉如在1952版就扮演“罗顺成”,此时已经60岁。“原来一个好演员的一句台词后面有那么多生动的内心独白来支撑,我当时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也慢慢找到了‘李有国’的状态,那就是不要演伤痛,要演战胜伤痛,在人前要忍痛,独自一人的时候才可以去演疼痛。”

  1975版《万水千山》演出了400余场。由于是年轻演员,刘宗佑承担了其中的200余场。“我在这个剧组里排练、演出,整整4年。这4年也成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4年,教会了我很多东西。直到现在,我给学生上表演课时,还经常用当时领悟到的东西和具体事例。”刘宗佑说。

  “红军是哪个朝代的?”

  中央红军,后称第一方面军,长征开始时有8.6万余人,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历时1年,行程2.5万余里,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只剩7000余人。从瑞金到陕北,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4名红军战士牺牲,大约每12人中只有1人到达陕北。这就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再加上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所走过的不同路线,共同构成了长征的全貌。长征挽救了中国红军,也挽救了中国革命。

  今年3月,在2011版《万水千山》的第一次带观众彩排中,一位“90后”观众的问话——红军是哪个朝代的——深深触动了主创者们的内心。“前两版《万水千山》都有各自的排演目的。今天复排的《万水千山》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们的目的又是什么?”2011版《万水千山》总制作人张苇如此问自己。

  2011版《万水千山》的5位制作人都是革命军人的后代,生活经历让他们对英雄主义题材始终难以释怀。“复排《万水千山》的想法是在一次聊天中萌生的。社会的变迁、审美取向的变化,使得今天很多人是从美国大片中感受到所谓的英雄主义的。每个民族都需要英雄,我们不缺乏英雄素材。比如每一个长征中牺牲的战士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他们对亲情、友情和信仰的执着和忠诚,感天动地。张苇说,老版《万水千山》里面,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色彩较重,而且1975版里面不免残留有一些‘文革’色彩的语汇。所以我们就想,面对今天的观众,如何弱化党内矛盾的主线,将重点转移到人与自然的矛盾上来,让全剧始终洋溢着理想主义和伟大信仰的光辉,让年轻一代有所触动。”张苇说。

  陈嘉陡认为,长征精神是人类历史上英勇无畏和坚忍不拔精神的典范,而通过话剧的艺术形式,会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效果。他说:“剧中没有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没有敌我双方的历史风云人物,没有借历史隐喻今天的社会,也没有为娱乐观众而虚构的情节,有的只是通过真实历史细节宣泄革命激情的冲动。2011版《万水千山》延续了1975版的创作原则,又吸收了1952年朴实的表现方法,以写意的画面来展示行军、打仗画面,战斗场景与轻松歌舞浑然一体,能够把不同艺术形式的感染力发挥到极致。”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