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故宫频遭“扒粪”遭质疑 监督的阳光何时照入?

2011年08月11日 17: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7月末,北京进入盛夏旅游旺季,故宫迎来众多海内外游客,景区内游人摩肩接踵。中新社发 刘万强 摄  


 

视频:故宫:屏风浸泡系除尘 私分票款传闻在调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11日电(蒲波) 故宫“碎”了,“碎”成一块块的“门”。接二连三的辟谣、澄清、调查,却平息不了网友的愤怒和质疑。网友纷纷议论,故宫的“下一个门”会朝哪里开? “扒粪”运动是否会继续升级?故宫有多少的漏洞尚待修缮?故宫重建公信力的路有多远?

  故宫被“微”了,成公众议论焦点

  微博是一个“大茶楼”。从今天5月开始,故宫在网络虚拟空间被打开一扇扇“门”,指责、批评蜂拥而入。故宫辟谣、澄清、发公告、调查,解决一个个问题,一直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

  5月下旬,对于故宫来说,经历了本年度第一轮密集的攻击。网友接连爆出,故宫被“凿墙盗宝”,故宫建福宫被改造成全球顶级富豪的私人会所,故宫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的锦旗有错字,私拍北宋珍贵书札等事件。

  7月底8月初,故宫工作人员在检测时压碎珍贵的宋代哥窑瓷盘被网友爆出,北宋珍贵书札事件因为媒体的深度报道引起一轮新的风暴,记者又曝光故宫警卫人员与导游勾结私分票款一事。

  《扬子晚报》的一篇评论文章感慨到,故宫的“门”式连续剧能拍多少集?“失窃门”、 “锦旗门”、 “会所门”、 “哥窑门”、“私拍门”、“屏风门”、“封口门”……闹得沸沸扬扬。

  在自由的网络空间,舆论成为一个放大镜,一时间故宫被放大到“体无完肤”,网友争先恐后发表议论,给故宫贴上一个个“警示标签”。有网友惋惜,“故宫”成了一个贬义词。也有网友发出诗意的无奈:故宫庭院深深深几许?

  “魔镜”中看故宫:别有铜臭,别内斗,别隐瞒

  故宫有压力,正在遭遇空前的“扒粪运动”。

  “别说故宫捧着个大鸭梨,难以面对此事故,连我都感到一个不大不小的鸭梨。我接到来自全国各地无数个电话采访,不能不去面对,直打到头昏手麻,手机没电才算拉倒。”马未都累了,对媒体说。

  就在热闹的7月,香港恒隆集团主席陈启宗接受《国际先驱导报》专访首谈建福宫花园事件。“建福宫花园应该是全北京最干净的工地。” 陈启宗11年花重金资助故宫建福宫复建工程,他说:“我早就跟故宫方面说了,从第一天我就跟他们说我不希望故宫有商业行为。”

  8月3日,故宫博物院发布公告,决定对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损坏事故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部门主要负责人也要受行政警告处分。著名文物保护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故宫博物院应该就延迟上报道歉。

  网友“龙灿”连续爆料故宫隐瞒文物损坏事件都是据故宫内部知情人士透露。一位故宫退休专家对此表示自己的担忧,他说:“故宫自己人不能趁乱内斗,这样内耗下去也不利于故宫的管理和文物保护。”

  故宫谁来管?监督的阳光何时照入其中?

  一桩桩“门”事件,让故宫不再是神秘的紫禁城。故宫成了“易碎品”,公信力被冲击,管理和监督问题被推倒舆论的浪尖。

  公众质疑,“自查自纠”的故宫博物院还有没有管好故宫的能力?有人呼吁故宫的主管部门到“该出手”的时候了。

  学者秋风认为,故宫发生的种种事件,与从事文保工作的人有最直接的关系,因为他们大多不具备文物专家应有的职业素质,更加缺乏强烈的职业荣誉与职业道德。他说:“公立的博物馆,只局限于行政体系内部管理内部监督,这显然不是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对网友和自己曝光出来的事件,故宫的处理方式一定要让公众信服,要向社会道歉。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文物破损现象,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可以提防‘捂盖子’行为的透明制度,”《羊城晚报》评论文章写到。

  谈到故宫文物损毁事件时,法律界人士对于故宫的“自查自纠”也表达了看法。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原副主任、国家法官学院教授张泗汉说,不论是滥用职权还是玩忽职守,都属于渎职犯罪,应由检察机关立案调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法律界人士认为,故宫博物院的内部规定应予以公开,看是否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张力说:“如果有人认为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去公安机关报案。”张力说,公安机关是否立案,都应当给出理由。

  故宫之事,非一宫之事,乃国家之事。《京华时报》评论文章表示,在某种意义上,故宫代表了国家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水平和形象。有鉴于此,故宫方面又岂能不站在国家的高度去直面自己出现的问题,岂能不拿出一点对国家负责任的精神,去建树文物保护方面的能力、形象和国民自信?

  故宫“扒粪门”何时休?监督的阳光何时照入故宫?这成为目前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