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昔日火车司机精研苦修20年 悟得古剑铸造术

2011年08月12日 11:32 来源:山西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精研苦修二十年 悟得古剑铸造术

  “现实中,说书艺人绘声绘色的‘呛啷啷一声拔出宝剑’不过是一个噱头。事实上,上好的宝剑,出鞘时是不会有声音的。”日前,刚从台湾进行古刀剑展出归来的我省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中国古兵器文化研究展览馆馆长刘文涛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说。

  为了铸得一把把名刀、宝剑,曾是火车司机的刘文涛二十多年精研苦修,破译古刀剑的制作技艺,使古兵器收藏和修复大放异彩。

  从小喜欢舞刀弄剑

  刘文涛今年44岁,天生好动的他从小便喜欢舞刀弄剑。那时,刘文涛家附近有3位知名拳师,他一有空便默默地看人家练武,回家后再揣摩学习。拳师家中的墙上挂着的大刀、宝剑,让刘文涛羡慕不已。可是,这些刀剑,不要说他,就是拳师们也舍不得使。得不到刀剑,他就跟着舅舅学习打铁,希望有朝一日自己铸一把刀剑。

  18岁那年,刘文涛已是北京铁路局技术学校的一名学生。毕业后,进入临汾车务段当了一名火车司机。轮休的时间,同事们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他却到乡下或西安、北京等地,寻找散失在民间的刀剑。

  七年苦等换得宝刀

  1996年的一天,北京的一位朋友告诉刘文涛,满族人白某家中有一把康熙佩戴过、后来赏赐给官员的宝刀,刘文涛立即连夜坐车赶往北京。令他没想到的是,尽管有朋友的推荐,尽管自己抱着十二分的诚意,但白某还是连面也不露。“这是家传的宝物,我们不会轻易示人,更不可能卖给他人。”白某捎来的,就这么一句话。刘文涛并没有灰心,此后他每年十多次赶往北京,通过不同行业的朋友想尽办法接近白某。

  2003年,有感于刘文涛的一片痴心,白某终于同意让他看看。“鎏金厚实、富丽堂皇”,一见之下,刘文涛马上被这把康熙王朝的精品所吸引。“这把刀手工折叠锻打,纯手工研磨,最少要经过17道工序。”“如此的精品,据我所知,只有故宫博物院还有一把……”从宝刀的制作到身世,再到刀主人的身份等,刘文涛娓娓道来,让白某都自叹不如。几次接触后,白某主动提出把刀转由刘文涛收藏,刘文涛则拿出了珍藏的3件明代瓷器作为互换。

  钻研古兵器铸造技艺

  如今,这把宝刀就展示在平遥古城刘文涛开设的中国古兵器文化研究展览馆内。一同展出的,还有“花鎏金唐刀”“永乐大剑”“乾隆御用大阅佩刀”“乾隆神武剑”等,但这些名刀名剑与康熙佩刀不同的是,它们全是复制品。

  寻访到康熙佩刀后,刘文涛开始了漫长的研究。那些名刀剑,一些纹路呈羽毛状,一些则是拉丝形。这些纹路是如何锻造成型的?刘文涛找来高粱面、白面等分层和在一起,不断揉捏,很快就不成样子。一次,他看到孩子们捏橡皮泥,顿时大受启发。

  各种橡皮泥的纹路制成后,刘文涛又凭借自己年少时学到的铁匠技术和在技校学得的锻造技艺打起了铁。他带人在工房内不断将铁块、钢坯等磨制成各种刀剑,之后再一一查找不足、进行改进。

  刀剑制作完成后,刘文涛又找来各种竹片、木料等,制作刀剑鞘。做好之后,用糯米填充然后磨制,这样刀剑进出既能严丝合缝,又没有噪音。2010年,刘文涛和他的团队在长达5年的试验后,将古刀剑的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送晋中市有关部门顺利获得通过。今年,他的这项成果进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报记者 任俊兵 特约记者 王超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