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诗人、学者:地域性不能成为诗歌的“产地标签”

2011年08月15日 17:08 来源:文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诗人、学者提出——地域性不能成为诗歌的“产地标签”

  近几年来,很多地方在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和塑造城市形象的努力中,都有意识地将诗歌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举措加以重视,不少地方争相举办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诗歌节、诗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辽宁省营口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去年成立“中国诗人北方之家”以来,诗歌活动日渐活跃,多次举办大型诗歌朗诵会,当地诗人作品发表和出版数量增加,当地政府尝试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正在成长中的经济新区让经济与文化并行发展,相互促进。

  在这个背景下,诗歌“地域性”这一看似陈旧话题的提出,具有新的内涵和诉求。近日,在中国诗歌学会、营口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文联共同主办的“现代诗歌的地域性特征”研讨会上,不少人提出,既要鼓励当地诗人吟唱自己所生活的土地,以精品力作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当代建设凝聚为诗意的形象,也应搭建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平台,促进本地区整体上的良性发展。张同吾说:“这是一个宽泛的、弹性的、包容性的话题,它所强调的是希望当下的诗人能坚守、拓展我们民族的、地域的那些不可替代的东西。在创作中,我们无法说哪一笔是属于整个时代的,而哪一笔是归于这一地方的,诗歌应该是诗人的自我发现和对生活的审美表达。”在峭岩看来,这一命题实际上是在讨论诗歌与生活的关系。他说:“很多诗歌创作者忽略了它的重要性,把自己最熟悉的土地舍弃了,忽略了生活对创作的滋补。真正有智慧的诗人不会忘记自己脚下的土地,在自己特殊的地域环境中创造有特色的诗歌。”刘小放也持大致相同的观点,认为“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出生地的胎记”。所以,我们在强调诗歌的“地域性”时,更多的是指向“乡土性”,是在呼吁有着一方水土的“精气神”的文学。同时他也提醒,不能将地域性作为口号,而要靠坚实的、真正有代表性的作品来支撑。

  很多诗人都提出,不能将简单的地理特征、地表建筑、风俗景致、方言俗语视为地域性的内涵,而应该真正理解一个地区与个体生命的关系,它所养育的人们的性格与情感,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等广阔的内容,而最终,这些内容还应该是“出自内心的、灵魂的和生命的体验”,地域性不应该成为写实的陷阱,而应该成为诗歌的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元素。

  女诗人似乎更强调诗歌写作的内在性,不赞成刻意强调外在的概念和“观念先行”。“即使拿着地球仪,也不见得你就能写出世界文学,诗歌到底还是和我们的精神有关。”娜夜作出这一形象的比喻。阎月君也认为,地域性是一个“随身携带”的天然的存在,如何去界定它应该是评论家的事,诗人只要表达出真实的自我感受就可以了。她说,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诗歌创作,我们都不能忘记最初的出发点——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希望我们的城市建设者和诗人都不要忘记这才是最根本的追求。

  寇宗鄂、朱先树、桑恒昌、雷霆等在肯定新兴城市和经济体在发展之初就能关注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提出要遵从诗歌创作的规律,不能将地域性画地为牢,而应该将地域性因素视为多样性的、富有个性的表达。(刘秀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