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网络行为“去个体化” 愤怒网民“给道德放个假”

2011年08月19日 10:42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为什么日常生活里的“狠话”,到了网上就成了普通不过的表达?为什么一个平时温和有礼的人,上了网会火气冲天、表现极端?

  面对愤怒的网络,怎么办?

  斯图尔特·李是英国一名舞台喜剧演员。2009年,他的第一部电视系列剧在英国播放,他因此开始每天收集和整理网络评论,6个月里总共搜集了几十页,结果发现,其中三分之一的网民留言,是想象把他暴打了一顿,而在剩下的三分之二里,大多数人也毫不掩饰对他的厌恶。

  斯图尔特·李不是唯一一个遭受网络攻击的人。互联网正在成为一个泄愤的去处,随便打开一个社会名流或者娱乐明星的博客或微博,都会看到大量怒气冲天的留言——有人感慨:每次看微博,就感觉整个世界像是一座随时要喷发的火山。这不是最好的时代,也不是最坏的时代,但拜网络所赐,这似乎是一个“最愤怒的时代”。这种现象引起了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为什么日常生活里的“狠话”,到了网上就成了普通不过的表达?

  穿上马甲,熟人变成陌生人

  擅长用表演来展现人类的怪诞行为,同时从不隐藏自己性格中乖戾的一面,本来,斯图尔特·李自认为对人性有足够的了解;但面对网上呼啸而至、直白露骨的刻薄言语,他也有些招架不住了,坦言自己深感震惊,每天心绪不宁。有那么几个月,他一边提醒自己要远离网络,一边却像患上了强迫症,忍不住要去看看那些充满恶意的攻击。慢慢地,他有了一些发现:在网上对自己叫骂的人用的都是化名,其中不少人用不同的名字在不同的地方发出同样的骂声。而最让他意外的是,有些和他相识甚至平日里相处不错的人,穿了件“马甲”就在网上对他恶言相加——这些人虽用假名,但轻易可以识破。

  有句老话,“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正是这种隐蔽性,使得互联网常常陷入语言暴力。曾为洛杉矶时报写专栏的杰弗里·威尔士和斯图尔特·李有类似经历。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威尔士以包括博客在内的形式报道电影圈内幕,最近两年,他发现有个人不断用化名对他所写进行攻击,在他的博客上写下了差不多200条留言。威尔士曾向对方发出邀请:既然你对我的博客这么关注,不如来我这里开个专栏吧,条件是必须用真名。对方一口回绝。

  “去个体化”时,“给道德放个假”

  “去个体化”,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用来解释这种现象的一个专业术语,大意是说,当一个人混迹于一个群体中、能够隐藏真实身份时,就会不由自主抛开各种社会规范,做出非常规举动。“去个体化”行为其实在网络之外的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比如一个家庭中的好爸爸,会在球场看台上对裁判或对方球员大骂脏话。现在互联网更给人们创造了近乎无限的机会来掩蔽自己。

  《去个体化与群体》一书的作者、身兼英国埃克塞特和荷兰格罗宁根两所大学社会和组织心理学教授的汤姆·珀斯曼研究这个课题已经20多年。他用一个游戏中的族群来称呼那些沉迷于在网上大发雷霆的人——“巨魔”:这些人大多希望自己引人注目、特立独行,但在有正常约束的环境下往往无法实现;网络恰好给了他们机会,不仅可以匿名,而且处在一群虚拟陌生人中,不需为自己的言语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

  据珀斯曼观察,网络“巨魔”不限于某种特定的类型,这就像在球场上撒野的球迷也有很多种一样——不看球时,他们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但到了球场,就肆意地“给自己的道德放一个假”。

  承认与接纳,“最愤怒时代”的心理重建

  斯图尔特·李现在已能坦然面对网上恶评,“我发现,人们厌恨的,很多恰恰是我想要尝试的;那些被他们指责为失败的表演,恰恰是我自认为的成功。这些评论几乎帮我写成了《斯图尔特·李的喜剧手段》系列丛书里的大部分。”

  “‘去个体化’的确是人性的一部分。”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告诉记者,人本来就是没有进化完整的动物,既有神性的部分,也有阴暗野蛮的部分。所谓“论心天下无完人”,首先承认并且接纳这一点,是人性得以完善、人类得以继续进化的重要前提。

  从这个角度说,如果大众能够适时调整心态,完成心理重建,那么当下铺天盖地的网络攻击,其实是在为个体和社会提供着成长的机会。对被攻击者来说,由网络攻击引发的负面情绪有点类似按摩产生的疼痛,后者对应生理问题,前者对应的是性格弱点。孙时进赞赏一种做法,将负面评价分类,接受那些虽然刺耳但言之成理的批评,同时以“与我无关”的态度将无理谩骂过滤掉;在此过程中使自己的内心不断强大,从而变得自在。

  对于网络“巨魔”,孙时进建议他们在发泄之后正视自己的愤怒,找出愤怒的原因,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和他人,“不然狂欢之后仍是孤独”。

  “我只希望他们不会真的对我和家人采取什么疯狂行动。”斯图尔特·李这样表示,而这正是社会和心理学家们最为关注的。孙时进指出,重点在于如何保证爆发于网上的愤怒不发展为实际伤害,这需要完善法律和制度,同时也离不开宽容的社会环境,“比如要为人们的不良情绪提供适当的宣泄渠道,适度包容而不是压制网络上的愤怒……我们要相信,人有自我治疗和成长的能力。”

  本报记者 邵岭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