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第十二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揭晓 专家肯定参赛剧目

2011年08月24日 15:52 来源:大河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第十二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揭晓,专家肯定参赛剧目——

  擂台上能见水平 市场上能吃饱饭

  核心提示

  记者昨日从河南省文化厅获悉,2011年河南省舞台艺术新剧目展演暨第十二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日前揭晓,共评出河南文华大奖12个,分别是舞剧《水月洛神》、话剧《红旗渠》、豫剧《苏武牧羊》、豫剧《红高粱》、豫剧《斗笠县令》、豫剧《兰考往事——焦裕禄》、豫剧《山城母亲》、豫剧《王屋山的女人》、曲剧《情系母亲河》、豫剧《徐九经还乡记》、豫剧《龙河钟声》、豫剧《战洪州》。此外,还评出河南文华剧目奖14个、河南文华演出奖7个、河南文华特别奖1个。

  本届大赛6月29日开始,8月5日结束,共有34台剧目参赛,初评后有26台进入决赛,其中戏曲23台,话剧1台,舞剧1台,相声剧1台。这些剧目题材多样,风格迥异,集中展示了河南省近三年来舞台艺术的优秀成果。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涌泉表示,本届大赛获奖作品中,起码可以产生两或三台全国大奖剧目。此外,大赛的评委们还从参赛剧目中看到了河南戏剧的一些新的动向——

  □首席记者 张体义

  A

  河南戏剧门类丰富“不光有戏”

  一提到河南戏剧,人们往往会把它等同于河南戏曲,毕竟戏曲一直在河南戏剧中占统治地位。而这次大赛,除了传统的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地方剧种剧目外,还出现了话剧、舞剧、木偶剧、相声剧、山歌剧等多种艺术门类的剧目,丰富了河南舞台艺术的门类,也改变了河南舞台艺术的创作结构,而且一些剧目水平很高。郑州市歌舞剧院的舞剧《水月洛神》获得本次戏剧大赛第一名,河南省话剧院的话剧《红旗渠》获得大赛第二名,河南演艺集团木偶剧团演出的木偶剧《小木偶历险记》获得了特别奖。

  大赛评委、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吴亚明说:话剧《红旗渠》忽略一些具体历史细节直接去揭示一种内在精神,舍形取意,进入人物心灵深处刻画思想情感,新颖而令人震撼。

  大赛评委、国家一级导演黄海碧说:舞剧《水月洛神》展现了一段凄美、悲怆、惨烈的浪漫故事,我们曾经熟知的《洛神赋》和记忆里有关洛神的种种美好传说,在这里生成出视觉观赏的生动形象,这是一种美学的境界。

  相声剧《请您注意我》将戏剧与相声结合,让观众看到了搞笑的相声语言、现代婚姻的纠结、单亲子女的痛苦,有欢笑、有悬念、有感动、有思考,特别受青年观众的追捧。

  部分院团求创新尝试“迈向都市”

  戏曲艺术在农村一直有广大的观众群,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戏曲艺术也有进剧场、进都市的内在需求。在本次大赛中,有不少戏曲剧目在走向都市、吸引城市观众方面下了工夫。

  省豫剧二团的《苏武牧羊》获得了大赛第三名,该剧吸收了歌剧、舞剧等姊妹艺术的不少特点,引起了争议,褒贬不一,但每次演出都会吸引不少外地观众慕名而来。有专家认为,在当今多元艺术因素的冲击下,豫剧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苏武牧羊》拓宽了豫剧的表现领域,应该说探索了豫剧创新的一条路子,这样的尝试是应该鼓励和提倡的。

  郑州市豫剧院打造的新版《白蛇传》,带着思考探索豫剧未来的演出市场走向,试图走出一条“都市戏曲”路子。而该院的《斗笠县令》则探索由传统历史剧向新编历史剧的华丽转身,试图打开向都市演出市场挺进的路。

  大赛评委、省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李其祥说,本次大赛有相当一部分剧目力求向精致化方向迈进,不少剧目在导演、表演、音乐、唱腔、配器、舞美、灯光、服装、音响等方面都力求精益求精,追求视听效果,比较适合都市观众的审美。

  C

  部分剧目“回归传统”魅力依然

  漯河市豫剧团的传统豫剧《战洪州》获得了本次大赛的文华大奖,在“鼓励新创造”为主的赛事中能取得如此成绩,足见该剧的魅力。本次大赛中,还有大量的剧目回归传统,而且数量比上次大赛要多,演出质量比上次大赛更高。

  本次参赛的传统戏剧剧目有焦作市豫剧团的《杨门风云》、河南省豫剧一团的《花木兰》、鹤壁市豫剧一团的《琵琶赋》、开封市豫剧院的《赵匡胤》、河南省曲剧团的《红娘》、河南省越调剧团的《杨门女将》、河南省豫剧二团的《关公》、河南省京剧院的《四郎探母》等,不少剧目以优美的唱腔和表演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大赛评委、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景亮认为,传统戏曲还是有市场的,豫剧、曲剧、越调都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是可以的,但要防止异化,传承保护非常重要。《战洪州》就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对我省乃至全国的戏曲保护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D

  参赛之外更是比“吃饭”能力

  有这样一种大赛现象:很多剧目赛后不能演出,只能束之高阁。这不仅引起很多非议和诟病,也引起业内的警惕。本次大赛中,很多主创单位都明确表示,要排“吃饭戏”、“市场戏”。

  大赛评委吴亚明说,这次大赛中摒弃了那种为参赛而参赛的意识,更注重剧目的后续发展,绝大多数剧目在创作之初就根据观众和市场对作品进行目标定位。比如一直走市场演出路线的鹤壁市豫剧团,此次参赛的《徐九经还乡记》,就是为豫剧名角金不换量身打造的文丑戏,针对的就是演出市场的广大观众,要打造一出豫剧丑角的代表性剧目,因而在二度创作中进一步强化了故事的传奇性和喜剧元素,舞台美术也十分简约,适合外出演出。还有像较大型的剧目如《苏武牧羊》等,也推出了针对不同市场的不同版本。

  大赛评委、著名剧作家齐飞说,大赛中还有不少剧目很注重挖掘当地的文化艺术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如许昌市豫剧团的《花乡曲》、济源市豫剧团的《王屋山的女人》、信阳市豫剧团的《开漳圣王陈元光》、南阳市曲剧团的《丹江魂》等,都与当地的文化资源有关,既反映了地市的文化自觉意识,也让群众看到了新剧目。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