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河北迁安农民建“秫笛乐队” 源起神农氏

2011年08月26日 11: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河北迁安农民建“秫笛乐队”源起神农氏
康永常向记者展示自己制作的原生态乐器“秫笛”。张淑香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唐山8月26日电(白云水 胡向明 李瑛)初秋时节,河北迁安农民康永常的“秫笛乐队”活跃在田间地头。一根长约10厘米、直径约10毫米的高粱杆,在康永常的嘴里竟能演奏出奇妙的民乐歌曲,引得过往行人纷纷驻足倾听。

  26日,在迁安市康官营村,记者看到平日被农民用于当柴火或嫁秧用的高粱杆,被康永常信手拈来当成乐器吹奏出了《十五的月亮》等十几首歌曲。老康告诉记者,接下来他将为其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个有乡土特色的原生态乐器真正走向大舞台。

  康永常在当地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农民艺术家,原是首钢工人。1999年,老康为了组建村里的乐队,就研究用高粱杆当乐器伴奏,经过多年摸索,形成了较完善的制作和演奏方法,并申请了国家专利,他还给乐器取了名字“秫笛”。

  老康介绍说,这种高粱笛出现于石器时代,为神农氏发明,当时被称作“箭杆鼻箅”,是乐器的祖先,但是后来没有被重视,只是当作玩具流传下来。此种乐器包括笛舌、传音槽和扩音槽。演奏时用气流控制音量、音节,用舌头点击秫笛的堵头和侧边控制节拍,用口含住传音槽的1/2或1/3,这种结构和吹奏方法能使音乐圆润,扩音效果好。

  唐山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郭新明表示,“秫笛”是一种有乡土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原生态乐器,来源于民间、娱乐于民间,个人可以为其申请“非遗”,但是最后的认定还需经专家对其历史背景、传承轨迹等诸多方面的论证。(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庄百万】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