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探索传记电影艺术新路

2011年08月26日 15:0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李 迅

  近几年,由于大型庆典和纪念活动的需要,传记影片大量涌现。对比这股潮流中的其它作品看,《守望天山》自有其醒目的特色和意义。

  一是在传记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颇具新意。几十年来,我们看惯了银幕上的英雄模范,他们或是生来伟大,一尘不染,或是历练成长,直至超凡脱俗。陈玉柱则不同,他始终平凡,甚至拒绝“崇高”。他家穷,他娘用半篮鸡蛋一包点心“贿赂”村干部送他参了军,因为队伍上能吃饱饭;连里紧急集合,他随手把吃剩的半个馒头扔进污水桶,班长替他挨批,还当众吃掉了那块馒头,他愧悔、感动却没敢承认是自己犯的错;执行报信求援任务的生死关头,又是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留给了他,那是仅存的生的希望。因之,他幸存下来并完成了任务,班长却长眠于天山;复员后他面对乡亲们“战斗英雄”、“国家功臣”的称赞,依然没有张口解释,却凭荣誉调到县里电影院工作,还娶上了媳妇;一直到他在一部影片里看到部队筑路的场面时,才想起他答应过班长的临终嘱托,感恩之情倏地触动心扉,为这一瞬,他付出的竟是一去24年的天山守墓!

  《守望天山》并不像习见的英模片那样,向我们集中凸显主人公天生的革命觉悟和情操修养,或是去循序展示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进步历程,而是在细微琐碎的生活细节里,在憨厚、执拗甚至怯懦的性格刻画中,为我们表现一个普通人的真实心理。应该说,影片的这一特点某种程度上也是当今社会草根文化的反映,对比精英文化影响下的英模形象塑造,可以明显看出陈玉柱形象扎根现实的独特气质。

  影片的另一个特色是其叙事方式和呈现方式。不像一般影片只采用单一的叙事视角和线性的叙事时间,《守望天山》运用多人回忆和时空交错的叙述建构,在串起情节的同时重点塑造人物的精神境界。影片开始由女儿的叙述引入陈玉柱的故事,未褪稚嫩的嗓音,质朴的话语,立刻把观众带入特定的故事情境。这一设计不光是出于亲情更容易得到观众认同的叙事策略,更重要的是,青年一代的视角无疑利于把荧幕前的青年观众带入影片,理解影片,进而理解父辈的情感世界。故事几近结尾时,儿子面对镜头的述说更为直接地强化了影片编导的这一用意:儿子参军后才明白什么是战友情,也理解了那支撑着父亲24年情感世界的精神支柱。

  在子女视角以外,影片还善于使用叙事闪回,借此来展现陈玉柱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参军、筑路、馒头的故事、求援任务、复员回乡、工作结婚,直到重返天山为班长守墓……在此基础上,导演又设计了陈玉柱一次次的心理闪回,甚至幻觉,来强化他与部队的精神联系,尤其凸显他对班长郑树林的深厚情感。他死死认定一个逻辑:班长给了他一条命,他只能用守墓一生相报。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影片还借用了纪录片和电视谈话节目的手法,让陈玉柱、妻子和儿子直接面对镜头诉说自己,就像同观众直接交流一样。尤其是艾丽娅饰演的妻子,每当面对镜头,便是一连串的诉苦与抱怨,一次次积累着观众对她何以同陈玉柱相守一生的疑惑。终于,在影片结尾,她最后一个“独白”给出了答案:他“心眼好,善良,老实,对我和孩子真是好……”这种浓缩了普通百姓情感逻辑的呈现方式,别具一格地塑造出一位真实、生动、凝聚着传统美德的妻子形象,有非常强的感染力。

  不少人认为,主旋律电影尤其是传记电影在艺术探索方面基本无法作为,《守望天山》的创作者则对这个说法给出了旗帜鲜明的回答。可以说,电影本身同主人公陈玉柱一样的可亲可敬,因为它在主旋律影片制作中勇于探索,走出了新路,也走出了自己。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