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谈虚拟时代的文学真相

2011年08月26日 15:4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马季

  马季 作家、评论家,现任中国作协中国作家网副主编,《中国文情报告》编委。著有长篇小说《逃亡者》,短篇小说集《月光奏鸣曲》,理论专著《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等。

  科技的高度发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使人们对事物的真伪判断增加了难度。过去,在使用某个物体的替代品时,使用者知道“适可而止”,而当山寨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今天,真与假的界线则愈来愈模糊不清了。自古以来,求真是人类的行为动力,文学作为一种精神创造过程,正是借助虚构而趋向于心灵世界的高度真实。或许是由于世界的变化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在多元文化齐头并进的现实环境中,具有高度精神质量的虚构文本成为了一种虚妄。《百年孤独》的孤本意义,还真让今天的中国文学显得有点落寞。

  相对而言,非虚构文学却在近年引起了读者关注,可见绕道而行未尝不可。非虚构文学作品,有别于对真实事件进行忠实陈述的“史实”记录,它的目的和“虚构”是一致的,作者必须在事实前提下进行“思辨”,进而提供给读者超出事件本身的文化想象。在今天,它在客观上发挥了剑指山寨的作用,尽可能保护和还原某个事件所存在的文化含义。孙晓玲的《布衣:我的父亲孙犁》、赵蘅的《宪益舅舅的最后十年》两部作品,由于作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它的不可替代性。前者因为涉及新文化运动所创建,但逐渐式微知识分子价值观,让人看到了作家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后者在描述老北京金丝胡同、银锭桥和后海湖岸文化风景的同时,重在表达当代知识分子公共性与私人性的统一。张永和所著《春风秋雨马蹄疾:马连良传》使用的是较为严谨的传记手法,通过马连良的人生和艺术轨迹,展现了一代大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叶兆言的《南京人续》、梁文道的《访问: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也应划入这一大的范畴。作为现代知识分子问道的一种方式,前者主观看世界,后者客观论是非,实际上都是在进行个性化的文化思考。林达的《一路走来一路读》对美国及欧洲几十个著名的城市与乡村、人物与事件作了贯穿历史的透视,或许是开放的文化视野下,对人生的鸟瞰的一种方式,答案在读者心中。《张爱玲私语录》本与张爱玲无关,更多地证明了现代读者需要文学与现实之间产生对接。

  关于文学的虚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理论多有研判,但在今天,在虚拟时代,在山寨文化风靡的当下,我们如何判断文学虚构的价值与意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作为上个世纪8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在今天的思想领域仍然具有撞击意义。台湾作家张小娴以青春言情文学著称,《我的爱如此麻辣》一如既往以“情”动人,但增添了对人生况味的解读,成长作为一种实在而不是调料。而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登上文坛的“80后”作家辛夷坞,正在改变自己的叙事视角,新作《浮世浮城》关于生存和爱的思考具有了烟火气息,即便是青春狂澜,也是来自于对“浮世”的痛惜与抚慰。

  前不久,香港作家陈冠中在一篇题为《现在应该看小说,你同意吗?》文章中写到:有些东西不通过小说不能说出来,所有字正腔圆的话都是有所局限有所保留的。有些事情不可言说,不可思议,妙不可言。正因为有这些存在,才需要小说,都可以言说的话就不用写小说了。有些事情是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但还有一些是人人心中无的,要有人写出来才能让人知道。小说参与建构了我们的世界,开动了这个世界其他的可能性。我以为,陈先生的文章道出了我们这个虚拟时代的文学真相。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