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孔子学院“文化使者”:让世界多一点相知

2011年09月15日 19:15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孔子学院“文化使者”:让世界多一点相知 

  杜军玲

  世界第一次听到“孔子学院”这个名字,是在2004年。这一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随着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我国在借鉴英、法、德等国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取名“孔子学院”。截至2010年10月,我国已在9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在34个国家设立了369个孔子课堂。而据本报记者从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了解到的情况,还有更多的申请放在国家汉办的办公桌上等待处理。激增的数字,让孔子学院成为一个日益宽广的中外文化交流桥梁。桥的一头,是世界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日益强烈的了解愿望;桥的另一头,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人和世界对话的渴望。

  在8月底召开的全国政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专题协商会上,全国政协常委赵启正指出,当前,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和对世界的影响力,与中国文化本身的内涵、蕴力相比,相差甚远。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除了长城,就是大熊猫和中国功夫,至于中国文化的精要和中国这些年来所取得的进步,则鲜有所知。他建议大力提高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力量。赵启正认为,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在外国建立了让中华文化发展的苗圃,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它为推动中外教育文化交流,开辟中国公共外交新渠道,提升国家软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日,本报记者专访英国利物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何禧珍和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杨美华,听他们讲述自己在海外的故事,和他们一起体会海外教学的快乐、辛苦,和他们一起展望孔子学院的未来。

  孔子学院学员:从4岁到70岁

  8月24日,24岁的何禧珍结束了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孔子学院为期一年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生活,回到了国内。而留在身后的那365天,成为她年轻生命中非同寻常的一段岁月。

  何禧珍是校园里的活跃分子:编话剧,主持活动,参加竞赛,处处能看到她的身影。2010年,利物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钞秋玲到西安交通大学选拔志愿者赴英国教学,很快就相中了这个从小爱好英语、性格活泼的广西年轻人。于是,何禧珍休学一年,成为利物浦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

  “作为志愿者,我的主要教学对象是具有汉语初级水平的小学生以及中学生。”何禧珍说,他们教学中使用的是自编教材,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将语言贯穿于文化之中,太极、剪纸、书法、舞蹈等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汉语的激情与效率。“小朋友们总是围着我转。”此外,约翰摩尔大学(JohnMoores University)将中文课纳入大学主修课程,何禧珍还负责教大学一年级的汉语课程,使用的教程是《基础汉语》。

  “我没有统计过利物浦孔子学院的学员。我们教师基本上是到各个中小学上课,4个老师加起来,一年接触5000个学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其中有一半是参加汉语文化体验课(2~8个小时不等)。学员从4岁到70岁的都有!”利物浦孔子学院有一名中方院长,两名汉语教师,两名汉语教师志愿者,此外还有一位英国汉语教师。面对如此庞大的学习人群,何禧珍的感受是,很多英国人“认为学习汉语会很有用,不仅可以了解中国,还可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机会”。

  第一次为人师,何禧珍总感觉自己有欠积累,但她想办法以自己的勤奋来弥补。“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会认真全面地备课。由于自己本身是学生,给大学生上课压力很大,每个星期两个小时的课,我往往要准备一整天的时间,从生词的记忆窍门到各个语法点,我都要求自己做到万无一失。”而“给小学生上课花在公车上的时间几乎是上课时间的两倍,这对本身就晕车的我是个巨大挑战,但给孩子们上课的一小时总是最欢乐的时光,过得非常愉快。”

  努力不会白费。学生们填写的教学回馈表中,何禧珍的大学学生这样评价她的授课:“wellorganized and delivered”(条理清晰,教授得当),“interesting/easyto understand”(有趣易懂);中学学生则认为她“doingculture based activities”(通过活动介绍文化),“wasfun”(非常有趣);而90%以上的小学生则表示上她的课程“happy”(开心)。这些小朋友认真地在回馈表上评价:“sweet”(甜美)和“moresessions”(希望有更多的课程)。

  “印象深刻的是每个课程的最后一堂课,分别的时刻大家总有很多不舍,我与大学和中学的学生以及随堂老师成为了好朋友,依然保持着联系,小学生们经常给我写卡片,说最喜欢的老师是我,常常让我无比感动和欣慰。教学的过程是愉快的,我的学生们学到了汉语知识,而我也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第一次走出国门,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向他人传授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教学相长中,何禧珍亲身领略了以往只在书本上欣赏的英伦风情,而英国朋友对中国文化强烈的好奇,也让她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切的理解。还有一年,何禧珍将完成研究生学业,正式走进社会。曾经的“文化使者”生活,将成为伴随她一生的宝贵财富。

  中外合作:扩大影响力

  海外工作,最大的辛苦往往是不能与家人团聚。谈到这个问题,还是大学生的何禧珍回答起来相当轻松。“借助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达以及交通工具的便利,虽然在海外工作,我并没有与国内的家人朋友失去联系,除了SKYPE、QQ、电子邮件等免费软件外,电话也很方便,1P/分钟=1角/分钟,比国内某些电话还便宜。”可对于已经成家、做妈妈的杨美华来说,为此就要付出很多。

  9月11日,中秋节假期头一天,杨美华结束假期,再次踏上返回俄罗斯的旅程。而这之前,她刚刚到上海把女儿送进了大学的校门。今年女儿高考,作为母亲,杨美华一直没能陪在身边,这让她感觉有点“失职”,但她随即幸福地说,“好在我有一个善解人意的丈夫,承担起既做母亲又做父亲的责任,帮助孩子平稳度过了高考期。”也正是家人的支持,让杨美华在孔子学院塌下心来,把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杨美华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毕业后留校担任俄语专业教师,长期从事俄语本科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的教学工作,并承担俄语系的外事工作。留学生的派出、留学生在国外的管理、协调学院同俄罗斯9所友好学校的日常交流工作,都是她的职责范围。2001年,她还作为带队教师赴俄罗斯别尔格罗德国立大学工作了一年。所有这些,都让杨美华在应聘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时,成为一个“有准备的人”。经过包括俄语、心理测试、文化考试、应急能力测试等在内的笔试,以及综合能力测验的面试,杨美华顺利过关,2009年正式赴任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

  “我们经过国家汉办专业培训之后才被派往孔子学院,但是刚到孔子学院的时候,毕竟是到了异国他乡,很多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刚开始感觉有点无从下手。但我还是给自己定下了目标:第一,进一步扩大办学的辐射网;第二,创品牌文化活动;第三,开特色课。”两年下来,杨美华很开心地说,这些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

  就在今年5月,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课走进了新西伯利亚315所幼儿园,汉语老师们通过丰富的肢体动作和反复的演示,用游戏来组织课堂,寓教于乐,师生互动,激发了小学员学习汉语的浓厚兴趣,实现了“用汉语来教授汉语”的课堂效果。当看到一位幼儿园园长率先把自己的孙女送来学习汉语,并用从孙女那儿学来的“你好”打招呼时,杨美华开心极了。

  “去年孔子学院与当地电视台合作推出的大型中国文化系列节目,收视达到上百万人次,成为我们的文化推广品牌节目之一。我们开设的书法班于今年5月下旬也正式开课,很受俄罗斯学生的欢迎!”

  孔子学院是国际汉语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徽记。传播语言也就是传播文化。在杨美华看来,汉语教学很重要。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职责之一,就是负责组织教学工作。而杨美华感觉压力最大,思考也最多的,就是作为中方院长,如何与外方合作,进一步扩大孔子学院的影响力。

  孔子学院目前较多采用的是国内外高校合作模式,经国家汉办的全面衡量和考核,由国内和国外两所大学共同承办,在理事会的领导下独立运行。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就是由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与大连外国语学院合作创建。这种模式下,孔子学院作为现有大学的一部分,除了有利于孔院的声望和教学便利外,还有利于孔子学院借助主体学校的资源,如场地、设施和设备。同时,孔院作为主体学校的一个国家交流的窗口,有利于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而“中外双方院长的友好合作是孔子学院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中外方院长良好的合作机制是孔子学院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两年来,杨美华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几条“宝鉴”:求同存异、勤于沟通、相互信任、情感投入。

  杨美华说,中外双方院长合作的核心思想是求同存异。把孔子学院办好是双方的共同愿景,这就是求同。同时,在协调合作中充分尊重对方的个性,给予对方充分的自由与信任,以提升孔子学院的凝聚力,这就是存异。但在存异的同时,不可避免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呢?那就按规则说话。“我们孔子学院制定了自己的章程《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管理条例》。根据该条例,孔子学院内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通过分工,细化双方各自的职责,而后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沟通渠道,强化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中外双方院长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分工而不分家,让分工通过协作实现合作。”杨美华告诉记者,有了管理条例,学院的一些大事情,比如每年经费的预算,双方院长都要一起商量,然后报双方学校理事会同意。而在平常工作中,遇到重要工作,大家互相搭把手儿,生活上互相照顾,情感就越来越密切。“外方院长主动帮我们购买生活中需要的用品,每年春节,还会邀请中方工作人员到他家里做客。”

  对于孔子学院的未来,杨美华觉得还有很多可以完善的地方。比如教材问题。目前老师们主要使用《汉语新目标》系列教材(俄语版)作为初级班的主干教材,暑期班使用的是大连外国语学院出版的《目标汉语》。结合这两本主干教材,使用《体验汉语》系列教材中的《生活篇》和《文化篇》作为初级班口语教学的辅助材料;高年级及人文系使用《新实用汉语》、《汉语听说教程》、《中国文化常识》以及教师自己查找的资料。“孔子学院教材的选择不仅要具有针对性,而且要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尤其要适合在非汉语环境下对象国学员特点的短期汉语教学。然而,目前这类教材总体上来说还比较缺乏,特别是针对俄罗斯的非学历的汉语教学。”

  今年9月7日,是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的4周岁生日。4年来,学院教授了两千多名各类学汉语的学生,学生年龄从11岁到69岁,覆盖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家庭主妇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这样的成绩,让杨美华非常欣慰:“由于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在世界影响力的扩大,我深深感到俄罗斯学生对汉语学习的执着和热情,我们为俄罗斯朋友打开了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热爱中国的一扇门。每每想到这些,我和我的团队就有百倍的信心,这是我和我的同事们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