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武昌起义:无辫即杀头谣言逼得新兵急造反(图)

2011年09月27日 09:0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武昌首义公园成了游客踏青旅游的亮点,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鄂军都督府(红楼)也受到游客热捧。

  长江左岸,黄鹤楼下,一座两层红色小楼掩映在绿树之中。

  这就是传说中的“红楼”。清末,这里是湖北谘议局;民国,这里是鄂军都督府;如今,这里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跨越百年的风云际会与奇崛高亢,在这座宁静的小楼里不动声色地演绎。

  在一个阳光柔和的秋日,远道而来的人们用好奇的眼光打量这小楼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它们串起的是一段气势如虹的壮丽史诗——武昌首义,而最扣人心弦的篇章,当属1911年10月10日之夜。

  意外的爆炸暴露革命党人花名册

  1911年10月,武昌形势紧张,人人惊恐。湖广总督瑞澂下令,中秋节提前一天于阳历10月5日庆祝,防止军队在预期的起义日离营。中秋节太平无事过去了,这个城市稍稍缓了一口气。

  然而,10月9日中午,一颗炸弹在汉口俄国租界爆炸了。共进会事实上的领袖孙武,在一个秘密革命机关部混合炸弹药粉,火药突然爆炸,把孙武的脸部炸伤了。朋友遂将其送入一间日本医院,并未被人察觉。

  循声而来的俄国租界巡捕进入机关部,发现了革命旗帜、宣言,还找到了一份革命党人的花名册。

  出了爆炸事件,满清当局更不敢懈怠了。俄国人把从汉口机关部搜获的罪证文件移交,中国警察立即开始捕人行动。这样,事情开始了最后的关键性转折。

  无辫即杀头谣言逼得新兵急造反

  对于湖北革命党人来说,10月10日是从一个不祥的征兆开始的——刘尧澂和其他两个年轻的革命党人一大清早就被枪决了。

  当市民都揣测满清官吏搜捕的性质时,谣言就在市场和兵营里散布步开来。大多数人深信,当局已经掌握了革命党人的花名册,并将慢慢逮捕册上有名的人。有人相信,官吏们正在编制所有汉族士兵的假名册。更加普遍的谣言是:凡是没有留长辫子的,不论何人,都得依法逮捕和杀头。那天早晨刘尧澂等被杀的3人,全都没有长辫,这件事实使这个故事更加可信了。

  大风中飞播的谣言,让革命基层组织的领袖们意识到,有必要在当晚再次执行前天已经流产的起义计划。除非迅速行动,否则搜捕最终将会落到自己头上。这样,革命事业甚至自己的生命,都将告终结了。

  在谣言纷传的时候,新军中的任何一个汉族士兵,特别是在年初剪辫风潮时期去掉了发辫的人,都容易相信,豁出去投身革命比单纯坐以待毙,危险性更小一些。

  事实是,革命在武昌已经成熟。瑞澂下令采取的措施,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是十分明智的,但是它们阻挡不了滚滚洪流。

  他们搜捕革命机关部,关闭城门,撤销部队请假制度,以免革命党人互通声气,这些措施都是顺理成章的,而且尽量避免在士兵中间进行带有刺激性的逮捕。但是这些枝节性的治标措施,也足以制造一种恐惧和不信任的气氛,造成一种想法——大家都认为满洲人正在胡乱逮捕、屠杀汉人。

  对于不了解武昌革命政党规模的士兵和文职人员来说,32人的被捕和3个人的正法,造成了一种大规模且带报复性的恐怖,不管你有罪无罪,都同样受到威胁。10月10日武昌的心情,是恐惧和同情(对于在满清镇压下牺牲的年轻人的同情)的混合物。

  惨烈的战斗双方都付出重大伤亡

  黄昏时刻,革命的第一枪在工程第八营打响了。一个军官发现有两个人携带武器,他走上前去威胁质问,竟被打死了。立刻,全营事实上进入了公开暴动,企图顽抗的军官都被击毙。少数目兵领着士兵们穿过大街,奔赴军械库所在地——楚望台。在那里,他们和其他革命党人联合起来。

  革命党人的第一个目标是军械库,这个目标没有经过战斗就拿下来了。但是,当革命党人准备突袭城西边的总督衙门时,他们发现自己由于缺乏指挥而大受妨碍。由于军队内部革命基层组织具有独立性,所以没有一个人能够承担齐集在军械库的不同标、营的全面指挥责任。特别是,文学社革命党人不愿听从共进会领袖的指挥。

  好在这个领导危机暂时解决了,有人发现藏在灌木丛中的、原本属于日知会的工程营队官吴兆麟,并说服他担任攻击总督衙门的指挥。

  随后而至的战斗,对革命党人而言不是一击取胜之战,清军也非毫无还手之力。双方都为这场战斗付出了重大伤亡——在攻取有机关枪掩体扼要守卫的总督衙门的战斗中,数百革命党人牺牲了;而清政府一方,以旗兵为主的步兵第三十标,也几乎无人幸存。

  此时,瑞澂除了警卫衙门的部队以外,其他忠诚的军队都在城外。革命党人在蛇山安排的大炮,向总督衙门发射,瑞澂很快发现,除了从武昌撤退,再过江到汉口收集残部以外,别无它计。11日早晨,他由手下最高军官张彪陪同过江,至此,武昌落入革命党人手中。

  ■追忆

  打响第一枪的熊秉坤之子熊辉:

  父亲从未

  用名声捞好处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正目(班长)熊秉坤对空连发三枪,正式发出了推翻腐朽清廷的发难信号,拉开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序幕。熊秉坤也因此被称为“熊一枪”。

  100年后的一个夏日,工程营旧址前,熊秉坤之子、85岁高龄的熊辉对记者侃侃而谈,畅叙父亲百年前参加武昌起义的经历和光荣的辛亥精神。

  对于父亲的历史功业,熊辉表示,武昌首义打响第一枪,并非是父亲的个人功劳,而是因为主客观的形势,是“时势造英雄”。

  熊辉说,当时革命党人早已在湖北新军发展成员,又拥有军械库,加之他父亲率领敢死队奇袭,终能取得首义成功。他说:“我父亲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担当了历史性的关键角色。但是,我父亲只是武昌首义枪声中的一个代表人物,辛亥革命的丰功伟绩不仅属于参加武昌起义的革命志士,更是当时所有发动、支持辛亥革命人士共同奋斗的结果。”

  熊辉回忆说,通过“旁听”父亲口述,熊辉逐渐了解了父亲经历的辛亥革命历史,认识到武昌起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在熊辉眼里,父亲性格耿直,为人坦率,“是个铁汉子、硬骨头”。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家里,熊秉坤都很少主动提起武昌首义第一枪的事情,更不以“熊一枪”的名声获取好处。

  “父亲对自己一生最大的影响就是辛亥革命精神。”在熊辉看来,辛亥革命精神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以天下为公为己任,爱我中华的民族精神;“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的精神;改天换地、默默耕耘、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无私无畏、忠贞奉献、毁家纾难、甘洒热血的大爱精神;胸怀大局、求同存异、风雨同舟、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

  ■专家点评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天瑜:

  武昌首义绝非无端从天上掉下来

  作为辛亥革命史研究专家,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今年格外忙,关于辛亥革命的采访、讲座及会议等活动一场接一场。日前,他向南方日报记者讲述了武汉与辛亥首义之间的因果联系。

  南方日报: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具有偶然性,您觉得呢?

  冯天瑜:武昌首义绝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虽然武昌首义带有很大的“猝发”性质,但历史并非由偶然构成。看待辛亥革命不能只局限在一两年内发生的大变动,而是要通过表面的变化看到内部的深层原因和趋势。恩格斯的一句话很好地阐述了这个观点:革命一天等于二十年。辛亥革命虽是1911年爆发,但我们不能只看这一年,而是要推到1861年,这样才能更好地认清历史。

  南方日报:广州是革命的策源地,但辛亥首义为何发生在武昌?

  冯天瑜:湖北之所以成为辛亥首义之区,首先与湖北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中心地区相关。其次,还与湖北民族资本的形成有着内在联系,19世纪末开始形成起来的湖北民族资产阶级,分为上层和中下层两个阶层。其中,中下层资产阶级较富于革命性。再次,还与湖北革命党人艰苦卓绝的发动工作有关。湖北党人实践了自己的豪言壮语,用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为武昌首义铺平了道路,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悲壮剧。

  南方日报:武昌首义与清廷在湖北的统治状况有怎样的关系?

  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的金字招牌,是由湖北党人的胆略、献身精神和脚踏实地的活动铸造出来的。革命的爆发地,往往既是革命力量的聚集点,又是旧制度链条的薄弱环节。辛亥前夕的湖北,不仅是革命党人惨淡经营的基地,也是清廷统治特别脆弱的一环:张之洞治鄂以来聚积的物质力量——近代工业、新军、新阶级和新知识阶层,在湖北党人辛勤不懈的努力下,一并转变为向清朝的薄弱环节猛然打击的铁锤,清廷整个统治链条随之解体,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大厦终于轰然崩坍。

  南方日报:至今距辛亥首义已经100年了,应该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冯天瑜:辛亥革命的意义主要有“一破一立”两个方面,“破”是指推翻了延续200多年的清朝,推翻了延续2000多年的专制体制;“立”是指建立了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为中国的文明继续向前推进铺展了一条星光大道。

  ■见证百年

  叶帅80高龄为起义门题字

  武汉起义门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武昌起义爆发后,金兆龙奉命带兵到中和门,准备出城迎接南湖炮队。不料城门紧锁,金兆龙心急如火,双手用力一扳,竟把一尺多长、3斤重的铁锁拉开。炮队入城后,里应外合,战斗进入了最紧张、最激烈的决定性阶段。

  1912年,中和门因此得名“起义门”。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后,为拓展市区,决定拆除武昌城墙和城楼,“中和门”因在辛亥首义中的重要作用而得以保留下来。现门洞上方刻有“起义门”三字,是叶剑英元帅在80多岁高龄时所题。

  工程营

  1911年10月10日,湖广总督瑞澂为防革命党人暴动,下令将新军士兵限制在兵营内。殊不知大多数新兵早就受到革命熏陶,而瑞澂对自己座下的“火药桶”浑然不知。

  当晚,湖北陆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驻地,新兵程定国等与值星排长陶启胜冲突,共进会支队长金兆龙一声高喊:“弟兄们还不动手,更待何时?”程定国开枪射击,武昌起义由此拉开序幕。

  目前,工程营住房旧址已无存,旧址处立有纪念碑,现二层楼营房系上世纪50年代按原貌重修,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省侨办、南方日报联合主办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雷辉 实习生 吴丹 刘竹溪

  摄影:新华社供图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