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陈天华的最后一年:共和的殉道者(2)

2011年09月30日 14: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取缔规则”    

  1905年底,陈天华关于民主共和的思考达到巅峰之际,他的生命却因为一个偶发事件走向终结。

  日俄战争结束后,战胜国日本要求清政府从速转让沙俄在东北强租的土地、铁路、矿藏等,作为交换,日本政府于11月2日颁布了“取缔规则”,即《关于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约束留日学生参与反清政治活动。

  该规程其实还有“规范学制、完善教育”的积极一面。当时约有一万多中国留学生涌入日本,其中约有三千多人“欲进校而不能”“欲归国而不可”,只好在社会上闲游。一些野鸡学校乘机牟利,“受到日本各界严厉指责”。当时的留学生鱼龙混杂,少数人常常“出入于酒楼妓馆”,毁坏了中国留学生的形象。

  但“取缔规则”颁布后,因为干涉了中国留学生的行动,遭到了强烈反对。其整顿留学教育的积极意义被湮没了。

  陈天华起初对此尚能保持冷静。虽然他也觉得该规程是“剥我自由,侵我主权”,但他同时也认为,“日本政府对其本国教育秩序进行规范是无可指责的,而且从《规程》所列内容来看也是符合实情的”。

  他并不赞成罢课这样的群体政治活动,担心留学生不能统一行动,贻人口实,还拒绝了宋教仁约其撰写文章支持留学生运动的要求,表示不愿意“徒以空言驱人发难”。

  但另一方面,他又深深被留学生的热情所感染。

  牛力认为,陈天华始终将中国的未来寄望于“中等社会”,主张通过中等社会对下等社会的教育、领导,来完成革命救国。而当时的留学生群体,就是陈天华心目中的“中等社会的中坚力量”。虽然对留学生的素质低下他也有诸多批评,但总是希望能有所改观。

  不幸的是,陈天华担忧的状况果然出现了。留学生内部意见混乱,行动散漫,留日学生总会干事杨度不再出面,推给干事曾鲲化,曾亦不肯担负其责。当时肄业于日本实践女校的秋瑾无奈痛哭了一场,痛斥中国人办事虎头蛇尾,表示此后不愿意再与留学生共事了。

  大规模的抗议行动仍在进行中。12月7日,《朝日新闻》报道:“东京市内各校之清国留学生八千六百余人集体停课。”该报评论:“此盖由于清国留学生对文部省命令之解释过于偏狭而生不满,以及清国人特有之放纵卑劣性情所促成,惟其团结之力则颇为薄弱。”

  《朝日新闻》对中国人的轻蔑言辞极大地刺激了陈天华的神经,但这又并非空穴来风。悲观愤懑的陈天华于当天写下了著名的《绝命辞》,希望以死劝诫国人,“坚忍奉公,力学爱国”。

  陈天华之死

  1905年12月,陈天华走过了一整年的疾风骤雨,还是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蹈海,结束了自己30岁的年轻生命。

  《民报》第二期刊登《祭陈星台先生文》称:“物以极而必返,情以真而忍去。”

  “取缔规则”风波其实并非陈天华赴死的真正原因。在《绝命辞》中,他极为理智、冷静地表示:“鄙人死后,取缔问题可了则了,切勿固执。”他解释自己的动机:“恐同胞之不见听而或忘之,故以身投东海,为诸君之纪念。”

  南京大学的青年学者牛力在《陈天华评传》中详细探寻了陈天华自杀的复杂缘由。

  陈天华的性格中,有着与生俱来的悲观。好友徐佛苏描述他:“其情形终日如怨如慕,其言论终日如泣如诉,不曾见有眉目清爽之时。”他阅读史书读到奸佞扰乱朝纲、外族侵略中华,会一连几天闷闷不乐。

  这种性格或者与他家庭贫困、早年生活孤寂有关。陈天华10岁时,母亲在贫病中去世,他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在乡间提篮叫卖,帮人放牛。因为早期没有受过系统教育,他的文章中常常有别字。

  但他的郁郁寡欢、情绪的悲喜无常,固然与性格有关,但同时也是因为,他不幸生在了一个内忧外患不绝、新旧颠覆纠结的年代。晚清中国之弱,“牵动了他对时局的无穷忧虑”。

  陈天华反对空谈救国,认为在亡国灭种的关头,以死来“打救同胞出水火,这方算是大英雄,大豪杰”。他在《绝名辞》中直白:“鄙人志行薄弱,不能大有所作为。将来自处,惟有两途:其一则作书报以警世,其二则遇有可死之机会则死之。”在他的著作中,表示自己赴死决心的有10余次,鼓吹他人舍死救国的也有30余处之多。

  曾有人劝陈天华早日成家,他表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并不稀罕寻常的嫁娶,而是期望着遭逢女中豪杰的珍奇缘分。他曾自信地表示:“有了加里波的,自然有玛列侬(加里波的是19世纪的意大利民族英雄,玛列侬是他的妻子)。”但他没有能够等到他的“玛列侬”。

  12月7日,陈天华为过世的父亲写了《先考宝卿府君事略》,记述穷困的父亲曾慷慨捐出半年薪金、帮助邻居避免卖妻偿债的故事。他留言给好友,将这篇文字收入其文集,并放在第一篇。

  陈天华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三代独子,他唯一的大哥又因残疾没有后代,他一旦身死,便意味着陈家这一支血脉的中断。他想以文章传世的办法,弥补自己对父亲的愧疚。

  12月8日一早,陈天华了结了国事家事,从容出门,面朝大海,宁静地结束了他的1905年。  ★

  (本文参考了朱庆葆、牛力著《邹容、陈天华评传》、陈旭麓、费成康著《邹容和陈天华》、民智书局《陈天华集》、罗宗涛著《作狮子吼——陈天华传》等书。)

  猛回头(1903年)(节选)

  列位!你看于今那个不赞道,法兰西的民主自由的福?谁晓得他当二百年以前,受那昏君贼官的压制,也与我现在—样。法兰西通国只有中国一二省大,却有十三万家的贵族,都与那国王狼狈为奸,把百姓如泥似土的任意凌践。当明朝年间,法国出了一个大儒,名号卢骚,是天生下来救度普世界的人民的,自幼就有扶弱抑强的志气。及长,著了一书,叫做《民约论》。说道这国家是由人民集合而成,公请一个人做国王,替人民办事,这人民就是一国的主人,这国王就是人民的公奴隶;国王若有负人民的委任,这人民可任意掉换。法国的人,先前把国认做是国王的,自己当做奴隶看待,任凭国王残虐也不敢怨。闻了卢骚这一番言语,如梦初醒,遂与国王争起政来。国王极力镇压,把民党杀了无数,谁知越杀越多,一连革了七八次命,前后数十年,终把那害民的国王、贵族,除得干干净净,建设共和政府,公举一人当大统领,七年一换。又把那立法的权柄归到众议院来了。议员都从民间公举,从前种种虐民的弊政,一点没有;利民的善策,件件做到。这法兰西的人民,好不自由快乐吗?人人都追想卢骚的功劳,在法国京城巴黎为卢骚铸个大大的铜像,万民瞻仰,真可羡呀!

  陈天华致力于政体的真正转变

  在陈天华爱国主义的前提下,政治革命具有更重要的深远意义。对西方政治、社会学说新的吸收使他相信实现政体的真正转变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以往论者多认为,由于陈天华在革命民主主义的旗帜下坚定地抛弃了改良立宪的立场,因而在对待政府态度上也走向排满革命。但事实上,在1905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陈天华并没有对君主立宪与民主立宪作出明确的区分。陈天华关注的是政治革命,而对待政府的态度只是实现政治革命的一种工具途径,因而,造成这种变化的是满清政府在政治改革中的进退与否。简言之,即清廷在立宪问题上的犹豫不前将陈天华推向了民主立宪的道路。而作为民主立宪的第一步,便是推翻满清政府的民主革命。

  牛力(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