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系列述评之二:民生幸福,百年“跃跃然动”

2011年10月03日 14: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北京10月3日电 题:民生幸福,百年“跃跃然动”

  中新社记者 石岩

  “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扬时代也。”辛亥革命百年之际重读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发觉其并未走远。而孙中山先生的民生理念,仿如洞穿时空的光束,非但弥久而不熄,反在百年后,重掀燎原之势。

  “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1906年的《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孙中山的话语铿锵有力。正是这一不同于以往任何旧式起义或革命的论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一定意义上改写了一贯被“成王败寇”挟持的中国历史。

  事实上,对于民生幸福的关注,如一根暗线,贯穿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始末。早在1894年夏,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信中,便对“民生”一词有所提及。投身革命后,戎马倥偬的孙中山,不断修正、完善着自己的民生思想,终至将其融入“三民主义”,成为民主建国思想的核心。直至其去世前夕,孙中山仍在积极完善自己的民生思想,对于民生幸福念兹在兹,孜孜以求。

  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对于民生的重视,远非政客般流于口头,而是身体力行,亲身践之。为发展关乎民生的实业,在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孙中山便投身“实业救国”,担任铁道协会会长、中华实业联合会会长等职,雄心勃勃地规划中国的铁路建设等,并于其后著成《建国方略》一书,绘出了一幅未来中国的蓝图。

  所幸,孙中山对于民生的倡导,并未随斯人仙逝而灰飞烟灭。辛亥革命百年以来,中华大地虽几经风云变幻,但对于民生幸福的追求,如蒲公英一般随风播撒,渐然生根。与孙中山所处时代不同的是,1949年后,安定代替了战乱,团结代替了分裂,为民生的实质推进提供了根本保障。进入新世纪,民生更跻身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首务,改善民生、促进公正与和谐,成为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抚今追昔,令人感慨的是,孙中山在《建国方略》等书中提出的一系列关乎民生的构想,从三峡大坝到北、东、南三大港的建设,再到中国铁路网的建成,如今都已成为现实,百年梦圆,无疑是对孙中山等革命先行者最好的告慰。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民生的认识,同样经历了艰难的探索,从“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确定,到“共同富裕”,再到“三个代表”的提出、及至“以人为本”、“和谐民生”成为执政理念,这其中的道路殊非坦途,但毋容置疑的是,中共在汲取孙中山等革命先驱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已经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一整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百年前未竟的民生梦,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当人们回头审视百年前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时,尽管发现一些思想不免带有历史局限性,但仍不由为其中闪耀着超前智慧光芒的真知灼见而叹服。譬如,在所著《建国方略》中,孙中山提出开发西北的规划,其科学性和必要性已在今天成为共识。再如,孙中山主张的利用外资恰是中国改革开放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其所提利用外资的几种形式和遵循的基本原则也与今天的实践契合。

  与此同时,孙中山提出的一些曾被认为脱离实际的民生论断,至于今日,显露出其前瞻性的警示及借鉴意义。譬如,孙中山曾于1905年提出要“节制资本”,由于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处于极为幼弱的时期,这一论断曾被认为“脱离实际”,然而,百年后的今天,对于垄断资本及由此衍生的对市场经济的扭曲及权钱交易等行为的节制已迫在眉睫。(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