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国服”讨论愈来愈热 专家吁推进服饰制度建设

2011年10月09日 11:46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汉服、中山装、旗袍、唐装……哪种衣服是可以代表中国的“国服”?关于“国服”的讨论愈来愈热,东华大学昨天组织专家从历史、设计、文化等多个角度解读“国服”。

  这些专家认为,中山装和旗袍比较有代表性,但是“国服”需要经过调研,得到大多数人认可喜欢才有可能被接受,因此不妨先设计建立“国服元素库”。

  讨论“国服”有利提高国人文化素养

  从事服装史论研究的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包铭新认为,“国服”是一种制度化的服饰,从视觉上展示国家、民族、个人的特定身份。

  他分析指出,与日本的和服、韩国的汉服相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次传统服饰的断层,一次是1644年清兵入关剃发易服;一次是1911年辛亥革命,在科学、进步思想指导下,推崇西方服装。

  包铭新说,中国自东汉始,各朝代史书上都有关于服饰制度的记载,如舆服志等。过去封建王朝用服装来区分人的等级,辛亥革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反对用制度性的服装来区分贫富贵贱。因此,除了军队、邮政等有职业着装要求的少数行业,国人的着装基本趋向简单、同一、西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参与重大国际交流活动、重大节事活动日渐频繁,大众的着装要求、品位逐渐提高,希望通过服装突出国家身份的人越来越多。“讨论国服对提升国人文明素养具有正面意义。”

  建立“国服元素库”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副院长刘晓刚教授认为,“国服作为一种象征性服饰,必须最大程度地得到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广泛认同和接受。”

  在包铭新看来,中国的“国服”用任何一种已有的形式都不能全权代表,“中国的国服既要用中国服饰元素标志中国人的国籍和身份,还要按照不同场合、时间、对象分类穿着”。

  刘晓刚表示,设计“国服”,首先要让设计元素经得起考证,从传统服装和民族文化中提炼元素,尊重多民族文化习俗。

  “用一种服装来代表难度很大,一定是一种系列。”刘晓刚还建议,为了使“国服”适应不同的礼仪场合和气候变化的需要,可尝试建立系统化“国服”款式库,在广泛征集民意的基础上,吸纳大家公认的元素。

  推动建立服饰制度

  “国服既要继承,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符合当下人们的穿衣习惯。”

  卞向阳指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服装经历了一个西式服装再普及的过程,如今大家又在讨论回归于中式服装的再创造和中国元素的再运用,更多表现在内在的精致、讲究的穿衣风格和服饰礼仪观。他认为,中山装、旗袍,唐装,甚至古代服装都可以被吸纳入“国服”的设计。

  卞向阳还呼吁推进服饰制度建立,他认为,1912年和1929年,都曾颁布过服饰制度,服饰制度对服饰的款式、穿着的方法、穿着的场合等等,都作出书面的规定,比如,1912年的《民国服制条例》,对于西式礼服、长袍马褂都作出规定。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可以讲点服饰制度了,通过服装,由内到外,把国人的修养体现出来。”

  本报首席记者 李雪林 通讯员 邱登梅 向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