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上海市民发现散落桥墩桥基 或为“石梁月夜”遗址

2011年10月10日 17:44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晚报记者 祝玲 报道

  老上海,有“走三桥”之习俗,中秋之夜携伴同行,到小东门外学士桥上,看水中之月穿桥而过,遂成“石梁月夜”之佳景。如今,河早已填埋,桥也已拆除,此景不复存在。

  近日,有市民“山上山下”反映,人民路东门路附近一处工地里,一些被挖出的桥墩和桥基散落一地。据他观察,此处应该就是“石梁月夜”的遗址,挖出的桥基石则是学士桥的一部分。记者与上海史专家薛理勇取得联系。今天上午,上海文物局和相关专家到现场查看,初步确定桥基石发现地为“石梁月夜”遗址,将立即进行保护,并“追查”已被运走的桥基石。

  ◎读者疾呼

  疑似学士桥桥基现身工地

  “山上山下”是一名热衷于用影像保护古建筑的热心市民,平时他和几个发烧友喜欢背着相机在上海老城厢走街串巷。几天前,他发现东门路靠近人民路一处工地正在开挖。根据经验判断,这一带应该有点“历史”。在多次跟踪拍摄后,一块桥基石出现在眼前。几经证实,他认为,这应该是老“沪上八景”—“石梁月夜”中描述的“学士桥”桥基。

  “按石质和造型应为明代中期或更早,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山上山下”说,但这些桥基石散落一地。该工地每天都有挖土机在开挖,第二天他再去时,一些挖出来的桥墩已消失了,但好在古桥构建还在,得以用相机留存下来。他希望相关部门能将其保存。如果该遗址上建起高楼大厦后,老上海的“沪上八景”就完全湮灭了。

  桥基石已作建筑垃圾运走

  “山上山下”将此事经中国记忆论坛发布后,引来上海不少古建筑爱好者的关注。昨日下午,记者在一名古建筑爱好者“渔民”的带领下,来到此处工地。在工地走了一圈,未发现任何桥基石。“但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原来肯定是河浜,只是后来被填满了。 ”“渔民”指着一处沟壑说,该处也能够看到一些桥梁的结构。但如果能找到石桥上的楹联,此景就可被证实。一座古桥就是一段尘封的文化、凝固的历史,每座旧桥都有故事,桥积淀了老上海岁月沧桑。

  该建筑工地一名工人告诉记者,他每天都在这里施工,也挖出过几块石头,但并不知道它们可能还有历史,目前,石头已当作建筑垃圾,用土方车运走了,至于运到哪里他并不知情。

  ◎专家确认

  桥基石所在地初步确定为“石梁月夜”遗址

  随后,记者与上海史专家薛理勇取得联系。提及东门路人民路,薛理勇立即兴奋起来, “如果市民所说的地址无误,桥墩可能清晰可见,那肯定就是学士桥遗址。”

  薛理勇说,上海老城厢地区小东门外在明代有一座陆家桥,又名学士桥,是由翰林学士陆深出资建造。原来这条路叫方浜路,后来改为东门路。在方浜路上最著名的桥就是 “学士桥”,这才逐渐形成 “石梁月夜”佳景。

  “一旦确准,应该立即停工。”薛理勇说,其实哪怕是一块桥的石,都是十分有价值和意义的,它应该进入上海历史博物馆。

  今天上午,上海市文物部门和专家赶到现场初步确认,市民所发现的桥基石所在地为“石梁月夜”遗址所在地,鉴于专家在现场发现部分桥木结构,市文物局要求工地暂停施工,以免对学士桥造成破坏。

  对于市民指出已经挖出并处理的桥基石,希望工地方提供线索,帮助找回。目前现场已被保护,并将邀请考古队进行鉴定。

  此外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提醒,工地开挖中若发现花岗岩或年代久远的石木,应向文物部门提供线索,可使专家人员尽早鉴定。

  规划时应对文物处有标注

  无论市民发现的桥石基是不是“学士桥”,但作为政府部门都应该加以重视,特别是在规划时就应先行一步。薛理勇说,上海改革开放后进入大规模建设,过去,也有过一些应该得到保护的建筑未得到好的归属。工地上的工人不懂,随意丢弃,这并不怪工人。对于一些会有文物或者遗址的地方,相关部门应该加以 “标注”,在开发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保护。

  “学士桥”下面原来有一条河浜,大约在1 9 0 6年时被填埋,演变成现在的道路。但这一段历史或者记忆,现在很多年轻的上海人甚至老上海人都无从知晓了。如果有标注,被保留的希望就会增加很多。

  ◎新闻链接

  老八景难觅踪迹,旧风情还剩多少

  夜幕下,城隍庙,灯火辉煌。一轮皓月当空高挂,将街面照得通透。随着熙攘的人流,来到一处桥上。弧形的石桥与明月交相呼应,有人从中漫步穿过。月、桥、人,静谧的夜空下,一幅水墨风景画悄然生成。这是上海的风景,老上海的风景。 2009年5月,本报曾报道《老“沪上八景”难觅踪迹 旧上海风情还剩多少》,引起极大反响。

  据了解,明朝有“沪城八景”之说,首见于官修的万历《上海县志》,根据清朝乾隆年间沪人李行南在 《申江竹枝词》中所记,这八景为:海天旭日、黄浦秋涛、龙华晚钟、吴淞烟雨、石梁月夜、野渡蒹葭、凤楼远眺和江皋霁雪,这些文绉绉的景观名折射出旧时沪人讲求自然风雅的赏景视角。

  随着城市飞速发展,城市的面貌也已非旧时模样,喜欢怀旧的人把手中的摄影机、照相机对准那些行将消失的旧屋老房或带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景观,至于昔日文人津津乐道的“沪城八景”,更多只是载见于泛黄的古籍,不再为今人所提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