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辛亥百年:寻访兰州“中山”印记

2011年10月14日 22: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兰州10月14日电 (祁晓娣 宋平)一个百年,一段历史,一位伟人,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时,中新社记者14日前往兰州市境内的中山桥、中山路、中山林以及中山纪念堂,寻访这里的“中山”印记。

  经历百年风雨的中山桥,如今已成为游客踏访此地的景点之一,它始建于1907年,是由德国和美国工程师协力设计并历时两年完成。作为当时黄河上首座钢架桥梁,因此得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的美称。

  据记载,为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意,北伐时期时任第二集团军第七方面军总指挥兼甘肃省主席的刘郁芬,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就手书了“中山桥”匾额,悬挂于铁桥南面牌厦上,“第一桥”就此改为“中山桥”。

  同在该年,在征得冯玉祥同意后,刘郁芬改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为兰州中山大学(今兰州大学),创下“学院改大学”的先例。

  虽然先后有过数次维修,但在百年之后,该桥依旧气势恢弘,与静静流淌的黄河一道见证着兰州的历史变迁。

  采访中,一支名为“迷彩自主部落”的旅游爱好者团队在中山桥前争相合影留念,一位队员说,“他们从中国各地,相约由河北秦皇岛徒步来到了兰州,屹立在黄河上的这座铁桥很伟大”。

  与中山桥桥南相连的即为中山路,全长1750米,道路两旁树木成行,商铺林立,其名是1942年由“桥门街”更名而来,当时,一起更名的还有中山林。

  世事变迁,昔日的中山林现已难觅痕迹,仅存路标,其于1956年城市扩建时被废弃。

  兰州日报首席评论员赵文告诉记者,中山林是民国时期兰州的一处人工营造的园林。城中建林,林中有泉。中山林早先只是一个植树造林的地方,时至1939年,甘肃省政府把中山林选定为安放孙中山先生铜像的地方。同年11月12日,即孙中山先生诞辰73周年之际,其铜像在中山林落成。

  “这片树林,当时是兰州人休憩纳凉的场所,可以说,这是民国以来甘肃造林的开始。”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说,中山林原址多种植槐树、榆树、椿树等树种,后由于城市建设,逐渐被高楼代替。

  “后来,中山林被命名为中山林公园。直至1956年,孙中山先生铜像被奉安于五泉山寺内,后改建成现在的孙中山先生纪念堂。这尊铜像,是兰州遗留下来的不可多得的民国时期珍贵文物,供后人瞻仰”赵文说。

  拭去历史尘埃,秋意正浓时,记者在五泉山公园内寻到孙中山先生纪念堂,其坐南朝北,内悬先生肖像,并陈列着其革命照片及手迹(复制品)。坐落在纪念堂正前的孙中山先生铜像身着长袍马褂,一手拄杖、一手微举,神情庄重。

  期间,不时有民众前来瞻仰先生铜像,一束束鲜花,胜却万语千言。一位久立在铜像前的老者打着雨伞,端详着石碑前雕刻的孙中山遗嘱。

  “先烈们披荆斩棘、前仆后继,为中国开辟了一条通向民主文明的道路。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不能忘记历史的使命。”老者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希望年轻人们博览群书、开拓眼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缅怀先烈最好的方式。

  赵文表示,孙中山先生在其制定的《建国大纲》中,称兰州为“陆都”。《中山全集》中的《建国方略》部分,孙中山先生又试图通过铁路这条途径,将兰州建成祖国北方的一个中心地带、一个物资的“大型中转站”。“《建国方略》虽然仅是一个构想,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兰州于中山先生心中的份量。”

  经过建国60年来的发展,如今的兰州是陇海、兰新、兰青(又接青藏铁路)和包兰四大铁路干线的交会地,成为中国西北最大的铁路枢纽,实现了中山先生描绘的宏伟蓝图。(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唐伟杰】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