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闾丘露薇:战地之外忙碌之余,希望能给女儿更多

2011年10月17日 11:33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0月15日,闾丘露薇带着新作《利比亚战地日记》出现在沈阳北方图书城时,人们感到惊讶:“如此弱小的女子怎么会多次勇闯战火之中。 ”

  眼前的闾丘露薇身材娇小,齐耳的短发,一副黑边大框眼镜后面透出一双智慧的眼睛。

  关于战地日记

  利比亚之行,闾丘露薇不仅带给公众真实的报道,还带回36篇战地日记,她每天晚上用两三个小时记下那些电视画面无法记录的见闻,于是就有了她的新作《利比亚战地日记》。全书并无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更多的是客观记录亲身经历。闾丘露薇说:“无论去哪个国家采访战争,我更关心的是一个国家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选择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战争方式。 ”

  闾丘露薇直言,如今在战地采访的女记者不止她一个,外国的战地女记者更多。战地记者只是一个职业,是记者中的一种类型而已,其实大家更关心的是记者这个行业。她说:“如果有机会,我总是想到战争现场亲眼去看一看,并且我会从一个国家的人民的神情、一些细节中去看一些事情。 ”

  谈到战地日记,闾丘露薇告诉记者:“不是每一位战地记者都写,几年前我也不可能写出来,因为那时经验积累不够。在利比亚采访,没有网络、电话,电视只有几个频道,这让我有时间看书、思考和写作。我希望通过关注这些人和细节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心声、知道他们想要怎样的生活。 ”

  那么,战地记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闾丘露薇认为,敬业和专业最重要。一个合格的战地记者需要懂得自我保护,不莽撞,明白没有一条新闻值得用性命去换回来,并且要冷静,能够在混乱的情况下快速地作出抉择。

  关于“战地玫瑰”

  “战地玫瑰”的称号让更多人知道了闾丘露薇,但在她看来“战地玫瑰”只是个标签。她说,既然大家给她定位“战地玫瑰”,那么她就利用这个机会,尽量告诉大家更多的信息。她更希望人们称呼她为一名记者。

  关于战地采访给她带来的影响,闾丘露薇说,战地采访的经历,的确让她眼界更加开阔,但那只是她工作的一部分。她说:“对我来说,我只是在做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大家对我有兴趣,是因为大家在那个时刻对我做的事情有兴趣,对我而言,所谓的战地生活在十几年的采访经历中,所占的比重太小了。比如现在做时政、做财经、做国际新闻,这都有很好的视野。 ”她说,真正看到社会发展进步、时代变迁的是身边发生的新闻,新闻不分大小,只要是有价值,就值得报道。

  闾丘露薇从小就喜欢当记者,但她却是从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的,而不是学新闻的。她认为要做一个出色的记者,光学新闻写作技巧是不够的,应该去学更多的东西,比如文学、历史、哲学等等。

  目睹战乱、流血,闾丘露薇人生观发生了哪些变化?她的回答是,没有什么,只是常常意识到自己比别人幸运,告诫自己要知足,提醒自己现在的生活很好。

  关于女儿与工作

  在伊拉克战争采访时,闾丘露薇是一个6岁女孩的母亲,在战争中看到无辜的妇女和孩子,她说内心的感觉实在是难以描述。战地之外的采访中,她关注最多的是生存艰难的人。

  正是这些采访的经历,让闾丘露薇对自己与女儿的相处有了更多的思考。以前为了工作,闾丘露薇牺牲了很多家庭时间。她曾在《我已出发》中写过《我与女儿》,当时闾丘露薇说,自己是个“工作狂”,而且对她而言是“工作第一,女儿第二,其他第三”,那时的她让人觉得这个母亲对自己的女儿似乎不公平。但现在闾丘露薇说,战地之外,忙碌之余,她希望能给女儿更多。

  闾丘露薇现在的人生排位已经和之前不一样了,她说,“女儿和工作是一样重要的”,现在女儿已经上中学了,正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时刻,她不想再错过更多与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她想能有更多的时间和女儿在一起。

  □本报记者/杨 竞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