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郑小瑛和她的交响梦:激发观众视听音乐的潜力

2011年10月20日 09:5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郑小瑛

  人民图片

  国家大剧院小剧场,时隔30年,歌剧《伤逝》校园版——《紫藤花》在这里重新绽放。演出结束后,指挥没走,演员没走,很多观众也留了下来。在随后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剧场里快乐洋溢,笑声、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好像这里刚刚结束的不是一场严肃的歌剧。

  这是《紫藤花》与观众进行的“演后谈”,舞台上那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正是新中国第一个交响乐女指挥家,也是第一位登上国外歌剧院指挥台的中国指挥家郑小瑛。她用边演奏边讲解的“郑小瑛模式”,激发了观众视听音乐的潜力。

  然而,谁又能想象,1979年,当歌剧《茶花女》上演时,场内一片喧哗,“观众不耐烦地说话,还有孩子乱跑。”让郑小瑛更意外的是,在茶花女轻轻唱起宣叙调“赶快请他进来”时,场内哄堂大笑。这笑声深深刺痛了她的心,“当时我就想,为何不在开演前办个小讲座,用简单易懂的话向观众介绍一点歌剧和欣赏歌剧的常识呢?”

  从此以后,只要郑小瑛担纲指挥,开演前20分钟,她都会给观众普及歌剧和交响乐的常识。学校、工厂、农村……从不放过任何一个介绍歌剧和交响乐的机会。“郑小瑛模式”从此传开。

  1989年12月,郑小瑛振臂一挥,十几名女演奏家组成了爱乐女室内乐团,立志为年轻人普及交响乐知识,义务把交响乐送到学校去。“那个年代流行走穴,抓起电话第一句要问清楚多少钱。但是爱乐女从不计较,直接问到哪里集合。大家往往是刚从各自单位下班,就立刻赶来。”郑小瑛记得,“有一次到昌平的石油大学演出,二胡演奏家宋飞是我们接车的最后一站,那天下着大雪,又没手机。因为路滑,车子迟到了一个多小时,我们都猜想宋飞可能已经走掉了,没想到,远远看到她拎着两把二胡在雪地里不停地跺脚,就这样在寒风中等了一个多小时。”

  虽然最终爱乐女不得不解散,但作为把高雅音乐引进校园的先行者,爱乐女在它成立6年多的时间里演出了近300场,听众约23万人。

  爱乐女解散后,年近古稀的郑小瑛决定“东南飞”——到厦门创建民办公助性质的职业交响乐团。老伴第一个反对,“都奔七十的人了,还去创业?”可早在50年前的圣诞夜,刚刚考入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的郑小瑛便违背了家庭的意愿——她挥别灯火辉煌的上海,离开心急如焚的母亲,义无反顾地投向了解放区。这一回,她要再次挑战自己。更何况,只要是能够推广交响乐的事,郑小瑛都愿意去尝试。

  1998年9月9日,厦门爱乐乐团在鼓浪屿音乐厅举行了建团首演。“埋头苦干,干到人们认可你的时候,你就有救了。”这是郑小瑛和厦门爱乐一路走过的最深感受。从首场演出只有30多名乐手,到现在成为厦门市的城市名片,再到2007年赴欧巡演……厦门爱乐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仅用了十年时间便在业内声名鹊起。乐团不仅成功得到了企业稳定的资金支持,厦门人民也深深懂得了这个交响乐团对于城市的意义。

  2011年4月22日,意大利歌剧《茶花女》中文版在从未演过歌剧的厦门首演了,把《茶花女》中文版推上舞台的,正是郑小瑛和刚刚成立不久的厦门工学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聘请国内外资深交响乐专家,以国际通行的歌剧音乐工作室和大师班的模式,培养学生掌握舞台演出的独立实践技能;一年推出中外两部歌剧制作……这让我们看到了郑小瑛另一条民间歌剧创业之路。

  告别《茶花女》,如今,校园歌剧《紫藤花》在国家大剧院亮相。第二场演出时,郑小瑛坚持让厦门的“草根演员”担纲剧中的主角,他们有来自艺术院校声乐系的老师,有在校学生,还有热爱歌剧的企业家。郑小瑛说,为了来大剧院演出而请明星演员,那不是她的目的,“这些‘草根演员’参演,一定会激励更多的人来关注歌剧,只有大家都参与进来,这个事业才能发展。”

  郑小瑛一直坚信,“阳春白雪,和者日众”,而为了普及她的“阳春白雪”,她已忙了几十年。“还要再干几年?5年?18年?18年太零碎,算了,20年吧!”郑小瑛笑了。苑晨曦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