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现在的祭祀不合“礼”

2011年10月22日 15:32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彭林在讲座上为读者们讲“礼”。 主办方提供

  十一长假期间,清华大学教授彭林主讲的“彭林说礼”在百家讲坛播出。以此讲座为基础润色而成的《彭林说礼》一书,10月7日在中关村图书大厦首发。当日,彭林先做了一个讲座,然后做了签售。活动结束后,本报记者就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有关“礼”的相关问题专访了彭林。

  1 概念 礼和仪不一样

  新京报:你所说的礼,可以看做一种道德和伦理的外在形式和表现吗?

  彭林:不能。礼有两个东西,一个是仪,比如升旗仪式,这个仪最容易引起我们注意,我们就学这个,而忘了它里面的灵魂,就是为什么要这样,仪式后面还有一个礼的含义,这才是内涵和灵魂。

  《左传》记载,昭公二十五年,赵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子太叔对曰:“此仪也,非礼也。”。礼一定要有内心恭敬,充分领略了这套仪式背后的意思。比如说鲁迅讲的“默哀三分钟,心里想拳经”,我怎么跟你斗,那就没有意思。所以中国的礼一定要有人文内涵,内涵通过外在的仪式表现出来,比方对老龄人,对长辈,对老师就要尊敬。

  中国不是一个宗教国家,所以还得把这套东西拿起来,否则整个社会就会失序、失范。

  新京报:听到你刚才的讲座,我突然想到,在传统的“小学”(语言文字学)里面,你说的这个“礼”,是不是跟道理的“理”同意?

  彭林:礼是什么呢,它根据道德理性弄出来的,就是有道德理性作为内涵的那些规范,这个礼就是要表达这个理。《乐记》上还说,“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不是一个局部的、短暂的真理,是一个永远的真理。孝敬父母这难道是一个局部的、短暂的吗,到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孝敬父母,这就是礼。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礼是要做的,要体现在身上——中国文化一定要体现在每个人的身上,如果在博物馆里面,这个文化就死亡了。

  2 行为 现在的祭祀不合“礼”

  新京报:这两年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省举办了一些很大的祭祀活动,祭黄帝,祭孔子,你怎么看待这种行为?

  彭林:祭祀是中国一个文化现象,我们古文里有一句话,叫视死如视生。这个人死掉了,但是我们还要对他有一种敬意,就好像他还活着。所以每年有清明节,或别的节日,我们会来用一定的方式,比方请他吃顿饭。我小时候家里祭祖,就是过年了,要请过世的爷爷奶奶吃顿饭,你家里吃什么,他生前吃什么就放什么;如果他生前喝酒,还要放一杯酒。

  黄帝对我们这个民族作出了贡献,所以,我们世世代代通过很隆重的一种仪式,来表达对他的敬意。

  新京报:有一些反对意见认为,祭黄帝不应该成为政府行为,你怎么看这种观点?

  彭林:我认为要有祭黄帝的仪式,但是现在的仪式是瞎做。黄帝不是某个省的,是全中国的。现在河南在祭,陕西也在祭,而且一个人披个黄带子,这什么意思?现在的仪式搞得一塌糊涂,我对现在这个祭黄帝,祭孔子,我批评非常多,但是我不认为这个要废除。

  我前几天到曲阜去参加祭孔大典,我和汤一介,还有韩国成均馆大学校长徐正燉,还有一个香港的,我们4个代表学术界敬献了花篮。

  新京报:我看到对于祭孔子有一些批评意见,就说因为我们中国的文化很丰富,儒家也只是其中的一支,道家、墨家为什么不祭?

  彭林:历朝历代都是这样。这有一个历史原因,就是从汉朝以来独尊儒术,实际上在历史上儒释道在唐宋三教并立,所以现在祭老子的也有。在庙里面拜佛的到处都是。祭祀孔子,必须是一个政府行为,表示国家对这个思想的尊重。

  “文革”时期,人人口诛笔伐,都说是孔老二,说他是复辟狂。文化革命是在文化领域里面进行的,把思想搞乱了,天下大乱了。到“文革”结束后,干部路线拨乱反正了,但在思想领域里面没有。

  3 关系 礼不是专为统治者服务的

  新京报:那么,礼不是根本上为统治者服务的吧?

  彭林:当然不是了。这个“礼”不一定是下对上的,这几年湖北荆门有一个地方叫郭店出土了一批竹简,这个里面有段话很有意思,《鲁穆公问子思》一篇,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我老是指出你的毛病这叫忠,这让鲁穆公很不高兴,子思走了以后,另一个人去见鲁穆公,鲁穆公就对他说,我刚才问子思什么叫忠,结果他竟然说老是批评我的叫忠,结果那个人说了不起,经常说你好话,是为了从你那里得到俸禄,得到爵位;恒言君之过,这个人是没有私心的,他不准备从你这里得到什么,但是他对你和国家是忠的。 我现在学校里开一门课,儒家文化15个关键词,其中就讲到忠,现在我们一讲忠就是忠君,这是胡说,儒家是坚决反对这个。

  新京报:如你所说,有的人强调礼的时候,片面强调你在下面的人要对上面的人怎么样尊敬,怎么样忠心,这也不合于“礼”。

  彭林:君使臣以礼,孔子讲得很清楚——你对他不尊重,不礼貌,他会给你好好干吗?所以我们古代一直讲礼贤下士,就像曹操写诗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新京报:如果官员在口头上说老百姓是父母,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实际上贪污腐败,这必然导致“礼崩乐坏”,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彭林:这确实是个问题。怎么解决?靠法吗?中国有一句话,叫做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论语》中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我觉得这些到现在我们都可以辩论。

  4 实践 礼不能一概而论

  新京报:你刚才在讲座的时候,说到了让座的问题。因为职业关系,我经常坐公交车和地铁,基本上站的时间多。如果在一个不是特别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对很多人来说,让座没有多大问题。如果车特别挤,让人让座就有点困难了,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彭林:中国文化为什么要讲礼?礼一定是让的,礼让。为什么呢?因为礼者敬也,礼是尊重,我看到那个人岁数比我大,我心里会有一种仁爱,我觉得我很累,他大概比我还要累。

  所以钱穆先生讲礼是什么呢,礼是以对方的存在作为前提,考虑到他的存在,他站我面前,我对他多少是怀有敬意的。当然,我爷爷站在我面前,我肯定还要站得快一点,一个陌生人站在面前,也许我要想一想,但是我想的结果是,他可能比我更需要坐。所以这个时候就是看一个人的教养和素养。

  新京报:前一段出现过一件事,在成都一辆公共汽车上,一个女孩坐着一个座,没有给身边一个老先生让,那老先生身体也不是很差,大概六十出头,他一屁股坐到人家很年轻的那个女孩身上。这显然也不合“礼”吧?

  彭林:这太过分了。当然不合于理。影响这个礼都是双方的,甚至你要给他们做做榜样,你不能倚老卖老,当然社会的风气如果是好的,它不应该出现那个现象。但是这个老先生太极端了,不应该。

  我们每个人都考虑考虑对方,钱穆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礼与法》,比较下来,礼比法,这个法是冷冰冰的,礼是讲温情的,法就是把对方搞倒,礼是对对方要多少怀有敬意。

  所以,现在这个社会上,我是很希望要出现一些人,就是大家不要像现在这样,每走一步路都要抢先,有些人他非常从容,不挤,当然有时候不挤不能进去,至少在空的时候上去,他不那么在意。

  采写/本报记者 张弘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