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编剧徐棻:没“保路运动”就没辛亥革命的成功

2011年11月04日 09:12 来源:成都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成都市今年扶持的重点文艺项目日前对外公布,四川大师级编剧徐棻的通俗历史小说《成都辛亥潮》便是其中之一。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成都辛亥潮》以“通俗历史小说”的形式,呈现1911年以成都地区和成都民众为中心的、在四川进行的那场震撼人心的革命。这也是第一本专门介绍成都辛亥革命的文学作品。昨日,78岁的徐棻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说起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时,徐老表示,多年来大多数成都人站在“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下却不知道“纪念碑”纪念些什么,故而决心创作这部小说。

  “通俗小说”书写成都辛亥革命

  徐棻是川剧史上第一位女剧作家,曾写下《欲海狂潮》《死水微澜》等脍炙人口的川剧作品。她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国家一级编剧,终身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聊起这部今年7月完稿、9月出版的新作《成都辛亥潮》的创作背景,徐棻引用了孙中山先生的一段话:“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还要迟上一年半载。”在徐棻看来,“没有四川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就没有1911年武昌起义的成功。”

  据了解,《成都辛亥潮》书写这段历史非“戏说”而是“正说”,目的是以“通俗小说”的形式,普及这段现代史的有关知识。因而,该书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所涉及的历史事件都“事事有出处”,而小说的虚构表现在叙述事件过程的情节与细节中。这也令该书具有相当的历史深度与广度。

  “优雅成都”提供创作养分

  说起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徐棻则是有感于多年来,大多数成都人站在“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下却不知道“纪念碑”纪念些什么。更不知道,若没有四川的“保路运动”,就没有辛亥革命的成功,故而决心创作这部小说。并希望借助今年“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的热潮,有利于年轻学生和市民大众关注这段很有价值的历史。

  其实早在20年前,徐棻就创作过话剧《辛亥潮》,引起过很大反响。而今年写下的《成都辛亥潮》则是当年话剧版的“升级和扩容”。她介绍,“20年前的话剧版因为只有2个小时容量仅有1万余字,不仅受众面小,重点也以保路运动为主。《成都辛亥潮》则以26万字的篇幅,描绘了整个辛亥革命中四川地区革命的波澜壮阔,保路运动只是一个导火索,占三分之一的篇幅。”

  在写书的过程中,令她感触颇深的是,“当年全国的大城市都杀满人,唯有四川一个满人都没杀。而在战争中,四川也没有太多伤亡,是有勇有谋,将四川人的战争代价减至最小。”此外,在书中,徐棻还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老成都的风俗人文和地域特点。比如老地名“少城公园”、当时杜甫草堂的风貌,甚至还有“到青羊宫坐滑竿”这样的老成都记忆。徐棻告诉记者,虽然生于重庆,但她25岁便在成都定居,一待就是50多年,成都温文尔雅的文化底蕴也为徐棻的创作提供了养分。“成都是一座优雅的城市,体现在成都人身上,则是宽容和善良,他们都影响着我的创作。”

  对于此次成都市扶持重点文艺项目的政策措施,廖全京认为这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有时好的艺术作品遇到出版困难,由政府出面支持和推动,既能够解决具体问题,也是促进文化事业的有效手段。”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