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南阳出土明代“曲水流觞”:形成3个“几”字(图)

2011年11月11日 08:4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河南南阳市在对南阳城区的明代唐王府后花园假山王府山进行修葺时,发现了明代“曲水流觞”石刻(见图)。据南阳市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贾付军介绍,这次共出土石刻9块,修补了2块。复原后,这组石刻长5.9米,宽2.7米;凿有宽15厘米、深23厘米的内槽,内槽曲折回环、东西对称,形成了3个“几”字;东西各有一个开口,供进出水之用。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封其第二十三子朱桱为唐王,就藩南阳。当时朱桱只有5岁。在他就藩前,朝廷就在南阳大兴土木,营造唐王府。王府山则是唐王府后花园中的主要建筑。这组“曲水流觞”石刻应是随着王府山一起建造的。

  “曲水流觞”起源于中国古老的民俗活动——修禊。古时候,每逢三月上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于水滨集聚宴饮,以祓除不祥。王羲之《兰亭集序》有:“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后人仿效这一风俗,于每年三月三日在环曲的水渠旁宴集,饮酒赋诗,这就是曲水流觞。“曲水流觞”本来是士民同乐的大众文化活动,但基于其较为高雅的形式为文人所偏爱,并与赋诗言志、书法怡情结合起来,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庭院间诗文雅集的重要活动。国内目前保存的“曲水流觞”历史遗物仅四五处,多为清代石刻。此次南阳出土的“曲水流觞”为明代石刻,尤为珍贵。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