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建构中国特色电影产业化的主流电影体系

2011年11月11日 15:23 来源:文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电影实施产业化改革以来,在短短的七八年时间里,电影的制片主体、投资方式、发行体制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其整体的产业形态和美学风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2010年的超百亿票房和年生产影片超500部为显著标志,宣告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电影工业体系和现代电影产业体系,同时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建构适应中国特色电影产业化的主流电影体系,是当下中国电影繁荣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要有文化担当、文化创新精神和品格

  电影是工业也是艺术,是商业也是审美。归根到底,电影是文化产品,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文化品格、文化担当是电影的本质属性,是电影的天然使命。电影产品的核心是其文化内涵,电影产业的核心是其文化属性。电影不仅要为大众提供娱乐消费品,更要贡献丰富的精神食粮,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增强国家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

  在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与推进中,由于发展速度太快。电影产业化结构不合理等元素,出现了急功近利的行为,为短暂的商业利益、利润而牺牲了文化、审美。有一些电影人、尤其是制片人理直气壮地把票房作为惟一的目标和价值去追求,使得外界质疑整个电影业界的职业道德、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有的创作者受到西方某些思潮的影响,以消极虚无的态度看待人类文化生活,对主流的文化价值观持否定态度,肆无忌惮地颠覆主流审美观。一些理论上似是而非的说法如“票房是硬道理”、“票房就是最大的政治”则把电影的商业投机、拜金主义推向了极致,使电影完全陷入了首先不是作为艺术创作、而是作为投机性商品生产的境地。这种不负责任的理论为推卸电影的文化责任、文化担当找到了根据,为娱乐至上、娱乐至死披上了合法的外衣,造成了当下中国电影的某些“乱象”。

  要把高科技转化为艺术创新能力

  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使得电影更加“好看”,甚至也成为电影市场票房高低的决定性力量。但是,新技术归根到底不是影片本身,也不是艺术创造本身。对新技术的滥用也助推了电影的过度游戏化。当前中国电影创作存在着过度猎奇的倾向,将电影产业化简单视为对观众和市场的迎合,片面和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和经济效益,片面追求娱乐效应,迷信大资金投入,迷信新技术的魔力,失去了对现实人生、人性的观照和审视,失去了电影的原创力和想象力。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一百多年后仍然是朝阳产业,其中最重要的在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电影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动力。中国主流电影产品必须追踪电影高新科技发展,用最新的电影高科技成果丰富我们的艺术创造手段,提高我们的艺术创造能力,打造极富震撼力和穿透力的视听景观,在景观、影像等各个层面保持与现代电影的同步。《云水谣》《集结号》《十月围城》《唐山大地震》等电影之所以在市场上赢得青睐,高科技的贡献不容低估。中国主流电影产品必须要全方位地学习和发展电影高科技,用高新技术提升我国电影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在立足于本土、着眼于未来的基础上,采取“拿来主义”策略,迅速推进电影创作、电影制作、电影生产的现代化,借助高科技手段创造最现代的电影影像语言,打造能够满足观众文化和消费需求的视听奇观,有效地吸引和感染观众,适应广大电影观众的审美需求、消费需求。有新技术、高科技,但不惟新技术、高科技,而是借助新技术、高科技迅速推进中国电影创作生产的现代化,在新技术、高科技层面实现“国际接轨”。一句话,要把高科技转化为艺术创新能力,丰富我们的艺术创作手段和艺术表达能力。

  要强调文学对电影基础性、支撑性的作用和意义

  电影工业、电影产业的发展一刻也不能离开科技的发展进步,但电影本质上是叙事的艺术。科技的发展进步丰富了电影的叙事手段,拓展了电影的叙事空间,但并不能代替叙事本身。中国电影在景观、影像保持与世界现代电影同步的同时,如果失去了文学的支撑、叙事的支撑,也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更不可能赢得世界的尊重。电影如果没有坚实的文学基础做支撑,只靠唯美的画面或明星来撑场面,是无法获得观众青睐的。电影与文学的相互支撑,文学对电影的支援,是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从《集结号》开始,近几年票房上获得成功的影片如《非诚勿扰》《画皮》《叶问》《锦衣卫》《杜拉拉升职记》《人在冏途》《80后》等影片之所以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同并在电影市场上获得成功,在于影片加强了电影文学基础,重视了编剧环节。要在电影市场上产生持续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无论是大片还是中小成本影片,一定要故事先行,内容为王,编剧(编剧环节)为重。只有这样,电影才能为自身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赢得最大层面的观众群体。在当下的文化语境里,强调文学对电影基础性、支持性的作用和意义,其本意是呼吁为影视注入更多文化含量和更积极的价值观,强调电影除了影像景观、视听奇观之外的精神景观、文化景观。对于中国主流电影产品,运用电影新技术创造影像奇观、视听奇观是必要的,但也是不够的,还应该在创造影像奇观、视听奇观的同时,塑造文化景观,攀登精神高度、思想高度。重视文学价值、文学精神,对中国主流电影产品绝对是有益无害的。

  要坚持本土立场、国际表达,提高国际竞争力

  当下中国电影要努力完成的任务是:用国际化的电影精品,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这可以称为“中国电影的全球化战略”,它是确立现代中国文化疆域的有效方法。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形象模糊,中国电影的特质不明晰。国际人士非常关心中国的发展,善意指出“中国形象没跟上中国变化”,中国主流电影产品要主动走上国际电影大舞台,必须学会本土立场、国际表达,实现人类价值的中国表达,用大量思想高超、艺术精湛、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人文含量的优秀主流电影作品,向全世界充分地、有魅力地展示中国改革创新、和平发展、文明进步的国际形象。

  客观地说,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因为中国电影不太善于进行国际文化公关,而习惯于用在本国通行的宣传方式与别国交流,并称之为本国特色。这种工作方式容易引起误解,甚至招致反感,从而违背文化软实力的运作规律。国际未来学家奈斯比认为,中国向外国表达自己的能力很糟糕,表达者应承担让观众听懂的责任,如果做不到的话责任不在听众。中国人表达观点时应该更有人情味,而不是现在这样僵硬死板。因此中国电影在进行文化传播时就更加需要放低姿态,虚心谨慎,通过精美的国产影片形象地传达中国文化的各方面,表达正面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观。中国电影的全球化战略应当谋求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多赢局面,要传递出中国文化平等、自尊、尊重他人、柔性诉求的良好面貌,从而赢得尊重,获得真正长久的道义支持。

  (饶曙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